• banner標題

    道教教理

首頁 認識道教 道教教理
  • 道教迷信嗎?

    Q:今天許多人認為道教迷信。請問您如何看待這件事?A:我認為道教是極具智慧的宗教。如果您肯翻閱一下〈道藏〉,應會驚訝於它典籍的豐富,以及它對宇宙和人深刻的瞭解。說道教迷信應是沒有真正接觸過道教的緣故。Q:雖然我認同這一點,但今天台灣道教界存在著許多現象仍使我無法完全釋懷。比如說:道教徒用符驅邪,吃香灰治病,扶乩問事,及焚燒紙錢等等。我總覺得不妥,您能說明嗎? A:「符」是受無形眾生尊敬的一種"命令",是有能量的,今天科學儀器已可以檢測出來。修行成就高的道士即可以運用自己修得的能量,把它灌入符裏。神明所託的人也可將所信奉神明的能量灌入符裏。符的能量確實可以達到保護持符者的效果,確實有許許多多的人親身體驗到,不是迷信。Q:那麼,吃香灰不是迷信嗎? A:首先我得說;今天香灰是不可以吃的,但如果說吃香灰是迷信,也是一種誤解。古時候我們拜拜用的香是用草藥製成的,這種可以製成香的草藥有七、八十種之多,香燒後所成的灰是藥,有治病的功能,所以如果香灰吃對了,就是在吃藥。古代高士醫學知識豐富,近代人不知這一點,就誤會了。不過,今日香的原料已經不純,常摻雜化學製劑,對人體有害,會傷到內臟,所以在現代社會沒有標示清楚的香灰萬萬不可以吃。Q:至於扶乩問事,請問是不是迷信?A:扶乩是一種降神現象,神明透過人作為媒介將旨意傳達給世人。下駕的神明中,有許多是修真成道的聖靈,心懷慈悲,智慧高超,到世間來是為了教化人心,點醒迷者,或引導人們趨吉避凶,非常令人敬仰。從凡人看,扶乩現象實不易瞭解,因為神明無形無象,祂們附於乩童身上,究竟何以如此,科學目前也還無法解釋,一般人也只能驚歎於其神奇而已。其實,今天世界各大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一貫道等等都有附靈說教的事實,許多神父、牧師、法師等都具有這種經驗,所傳宣的神意也常被各宗教教會或道場用來教導各自的信眾,只不過各宗教不用"扶乩"的名稱而已。台灣過去的鸞堂就常以扶乩的方式從事社會教化。鸞生將神明的教誨說出,由筆生記下,編寫成「鸞書」,其價值類似於古代學堂所用的儒教經書。但由於文詞較淺白,民眾易於瞭解,所以發揮不少的社會教育功能。最近台灣出版一本書〈與諸神對話:一個大學老師的通靈記錄〉(聯經出版,2012),登刊許多扶乩實際案件即可參考,證明扶乩不是迷信。  

  • 介紹〈太微仙君功過格〉

    自古道教賢聖皆以止惡防非,行善累德教導眾生廣種福田,自利利人,在〈道藏〉中有〈太微仙君功過格〉的教法,令大家日日自我檢點並加以記錄,分「功」格與「過」格,功則勉之,過則改之。茲介紹此「功過格」之教法以為大家自我勉勵之參考。       功過格分功、過兩部份,「功格」計36條,「過律」計39條。「功格」分(1)救濟門12條;(2)教典門7條;(3)焚修門5條;(4)用事門12條。「過律」分(1)不仁門15條;(2)不善門8條;(3)不義門10條;(4)不軌門6條。                 功格救濟門 (1)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救小疾一人為五功。但如目的在賺取酬勞則無功。治邪害亦同,凡行治一次為一功;施藥一服為一功。(2)傳一符一法一方一術令人積行救人,每一術為十功,如受酬勞或令人受酬勞則無功。(3)傳人保養性命符法藥術等一事為五功,如受酬勞而傳為一功。(4)救一人刑死性命為百功,免死刑性命一人為百功,減死刑性命一人為五十 功,救人徒刑為四十功,免人      徒刑為三十功,減人徒刑為二十功。(杖刑及笞刑今無故,從畧)。(5)救有力報人之畜一命為十功 (指駝、騾、牛、馬、驢、畜等)(6)救無力報人之畜一命為八功 (指山野禽獸之屬) 救蟲蟻飛蛾濕生之類一命為一功。(7)賑濟鰥寡孤獨窮民百錢為一功,貫錢為十功。如一錢散施積至百錢為一功。 米麥幣帛衣物以錢數論功。饒潤窮民債負亦同此論,濟飢渴之民一飲一食皆為一功。(8)濟寒凍之民暖室一宵為一功。(9)救接人畜筋力疲困之苦一時為一功。(10)葬無主之骨一人為五十功,施地予無土之家葬一人為三十功,若令出備租課 (要繳租稅) 則無功,埋葬自死走獸飛禽六畜等一命為一功。(11)埋葬禽獸六畜骨殖達十六斤為一功。(12)平理道路險阻及泥水陷沒之所,一日一人之功為十功。若造船橋樑濟渡他人而不求酬勞,所費百錢為一功,一日一人之功為十功。 功格教典門(1)自己受救人法籙經教一宗為二十功,受保護自己法籙經教一宗為十五功。(2)於高士處求救人法籙經教一宗為八功,求保護自身法籙經教一宗為四功。(3)傳受行法官一人為百功,度籙生弟子一人為五十功,度受戒弟子一人為三十功。(4)以救眾經法付人為五功,保養性命經法付人為四功,演道經論付人為三功(為朋友間相受也)。(5)自己注撰救眾經法一宗為三十功,保養性命經法一宗為二十功 (謂得功驗者) ,讚道之文一篇為一功 (謂詩詞歌頌等),若詠無教化者則無功。(6)自己簡編教眾經法一宗為十功,保養性命經法一宗為五功,讚道之文一篇為一功。(7)雕造經教所費百錢為一功,貫錢為十功,印造散施予人小經一卷為十功(謂千字以下者) ,大經一卷為二十功 (謂千字以上者) 並謂上聖正典有教化者,非談論興亡勝敗之書及詠風月之文。 功格焚修門(1)修聖像壇宇幢蓋幡花器皿床坐及諸供養之物費百錢為一功,貫錢為十功。如施予人錢物修置百錢為半功,貫錢為五功,或以什物一件為一功。(2)旦夕朝禮為國為眾焚修一朝為二功, 為己焚修一朝為一功。(3)章醮為國為民為祖先為孤魂為尊親祈禳災害薦拔沈魂一分為二功,為己一分為一功,為施主一分為一功。若受法信則無功。(4)為無告孤魂告行拔亡符命一符為十功,祖先尊親一亡為十功,為平交親知及卑幼一亡為五功,為施主一亡為四功,若受法信則無功。(5)為國為民或尊親先亡或無主孤魂誦大經一卷為六功,小經一卷為三功,聖號百遍為三功,為平交親知及卑幼誦大經為四功,小經聖號為二功,為施主誦大經一卷為三功,小經聖號為一功,若受法信則無功。為己禳謝誦大經一卷為二功,小經聖號為一功。 功格用事門(1)興諸善事利益一人為一功。(2)講演經教及諸善言,化論於眾在席十人為一功,百人為十功,人數雖多,止五十功。(3)以文章詩詞誡勸於眾一篇為一功。(4)化人出財修諸功德一貫為一功。(5)勸人官門鬦訟免死刑為十功,免徒刑為五功,免杖刑為二功,免笞刑為一功。(6)勸諫人鬦爭一人為一功。(7)舉薦高明賢達有德之士用事一人為十功。(8)讚揚人之善道一事為一功。(9)掩遏人之惡業一事為一功。(10)勸諫人令不為非不廉、不孝、不貞、不良、不善、不悲、不仁、不義,一人迴心為十功。(11)自己著紙衣一件為二功,著布素粗衲之衣一件為一功 (謂有而不著者是功),著紈帛者無功。(12)自己飲饍有而不食者為三功,晚而不食者為二功,素食下味為一功,素食中味為半功,素食上味為無功。 (謂有上味及素饌佳餚而故不食者,止甘淡薄粗糲中下之味者為功,若無上味而食中等之味者非為功。若無中味而時下味者亦非為功。有而故不食者為功。) 不仁門(1)凡有重疾告治不為拯救者一人為二過,小疾一人為一過,治不如法為一過。不癒而受酬勞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2)修合毒藥欲害於人為十過,害人性命為百過,害人不死而病為五十過。害一切眾生禽畜性命為十過,害而不死為五過,舉意欲害為一過。(3)學厭禱咒咀邪法欲害於人為十過,害人性命為百過,害人不死而病為五十過。害人六畜一命為十過,令病為五過,舉意欲害為一過。厭禳人家令見恠異欲取財賄為十過,得財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4)謀人死刑成者為百過,不成為五十過,舉意不作為十過,謀人徒刑成者為四十過,不成為二十過,舉意不作為八過。(按:謀人杖刑笞刑今無,故畧)(5)心中暗舉惡事,欲殘害於人,一人為一過,事成殘害一人為十過,心意中邪婬雜想非理之事,一事為一過。(6)凡言舉惡事,欲殘害於人,一人為一過,事成為十過,惡語向師長、尊親為十過,向善人為八過,向平交為四過,向卑幼為一過,言約失信為一過,揚人惡事為一過,掩人善事為一過。(7)故傷殺人性命為百過,誤傷殺人性命為八十過,以言遽殺者同,使人殺者,為六十過。(8)故殺有力報人之畜,一命為十過,誤殺為五過;故殺無力報人之畜,飛禽走獸之類,一命為八過,誤殺為四過;故殺蟲蟻飛蛾濕生之屬,一命為二過,誤殺為一過;故殺傷人害物者、惡獸毒蟲為一過(謂虎、狼、蛇、蠍、毒蟲之屬)使人殺者同上論。(9)見殺不救,隨本人之過減半,無門可救,不生慈念為二過,助讚殺生為五過。(10)見若救得而不救者為十過,無門可救不生慈念者為一過。(11)見人有憂,不行解釋(除憂)而故暢快者為五過。(12)見人畜死,不起慈念者為一過。(凡言慈念者,謂見苦不能得救,止以持念聖號經文,迴向以結善緣 也。)(13)役使人畜,至於疲乏力倦,不矜其苦而剛使役者,一時為十過,加之鞭笞者一杖為一過,用水陷溺路徑,使人畜出入行履艱難者,一時為十過。(14)摧毀船橋,使不通渡者,一時為十過。(道藏缺一,故無15條) 不善門(1)毀壞功德、聖像、壇宇、幢蓋、幡花、器皿、床具及諸獻供之物,百錢之值為一過,貫錢之值為十過,以巧言說人,毀壞百錢之值為半過,貫錢之值為五過,見而不觀為一過,讚助為五過。(2)以言指斥,毀天尊聖像為二十過,真人為十五過,神君為十過,見毀滅不勸為一過,讚助毀滅為五過,毀滅經教,與此同論。(3)每遇齋日及諸節令吉辰,故不朝真為二過,因私務不及並非齋日為一過,因公務不及,無過,為食酒肉葷辛及犯觸不朝真為五過,忌日誤朝真為一過。(4)遇節辰,食晚食為二過,常日晚食為一過。(5)齋醮供聖鎮信之物,一物不備為一過,章詞一字差錯為一過,誤違科律格式,一事為一過,威儀有失,一事為一過,唱念不專為一過,宣科讀狀,奏對詞表,差錯一字為一過,三時朝真,一時有失為五過,供養進獻之物,一物不備為一過,一物不潔為一過,及不如法為一過。(6)應受施主法信錢物,非理使用,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7)薦亡符簡文字等,一字差錯為一過,脫漏一字為一過,符文差錯脫漏為十過,修寫書篆不如法為五過。(8)誦念經典漏一字為一過,漏一句為五過,音釋乖背,字音交差一字為一過,念誦語句錯亂有失文意一句為五過,若念誦之時心意不專為五過,邪淫雜想及思惡事為十過,住經語惡事訖續念經為十過,語常事為五過,接陪賓侶為三過,語善事為一過,不依誦經法式為五過,念經發嗔怒為十過,凌辱他人為十過。 不義門(1)教唆人官門鬪訟,死刑為三十過,徒刑為二十過 (杖笞畧)。(2)教唆人鬪爭,一人為一過。(3)教人為不廉、不孝、不義、不仁、不善、不慈,為非作過,一事為一過。(4)見賢不薦為一過,見賢不師為一過。(5)見明師不恭授典教為二過,不依師之教旨為十過,反叛師長為五十過,違師教令為三十過,尊長父母同此論。(6)良朋勝友不交涉為一過。(7)窮民不濟為一過,復加凌辱一人為三過。(8)偷盜人財物或教人偷盜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若見偷盜不勸為一過,讚助偷盜為五過,米麥幣帛衣服並論錢數定過。(9)不義而取人財物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欠人財物抵諱不還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因而謀害其過加倍。    (道藏缺一,故無10條) 不軌門(1)傳教法隱真出偽、欺罔弟子一事為五過,如受法信百錢為一過,得人不傳為一過,傳非其人為十過。(2)注撰煙粉傳記詩詞歌行一篇為二過,傳與一人為二過,簡編一篇為一過,傳與一人為一過,自己記念一篇為一過。(3)食肉故殺性命食之為六過,買肉食之為三過,違禁肉故食為六過,誤食為三過,遇齋日食之為十過,食後入壇念善為十過。(4)飲酒為評議惡事與人飲一升為六過,無故與不良人飲一升為二過,無故與常人飲一升為一過,助淫歡飲一升為十過。為和合事理與友人飲祭酒待賓.服皆不坐過,遇齋日飲致醉,或酒後入壇念善為五過。(5)五辛無故食之,一食為一過,食後持念經一大卷為十過,一小經為五過,一聖號為一過,齋日食之為五過。(6)受觸極親(雙親)為五十過,近親為三十過,遠親為二十過,良家為十五過,受觸之後入壇念道朝真禮聖及齋日犯觸隨儀每一過為五過。    

  • 〈元太心道〉刊名釋義

           "元"者、源也,本源也,亦「開始」之義。萬事萬物的開始稱做「道」。所以「道」就是"元始"。「道」先天地生,為大自然的虛無本體,至廣至大、無邊無際,故稱做「無極」,無法用言語文字形容。雖然虛無,但其中含有生機,可以長養萬物,世間無不受其滋潤。「元始」乃一切之極尊,長存不滅,亦天、地、人的始祖。晉朝時出現「元始天尊」的聖號,以後乃為道教信徒所崇奉。如今「元始天尊」不只是道教界,也是元太道堂所奉的最高先天神尊。所以 "元始"有兩個意義:一、道的本體,一切的源頭、開始; 二、最高最早的先天神尊。        "太"者、極也,至高也,"乙"者、一也。太乙即「至高的唯一」也。〈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至高的唯一」乃是由「道」所生,也就是由先天的道“元始”所衍生出來的。從先天進入開天,即由元始化太乙。先天是不動的,開天是動的。先天是本體,開天是作用。不動的本體,可產生動的作用,入於人間來濟助世人。因「體用不二」,故元始與太乙不可分割,本道堂是將二名加以聯用,合稱"元太"。        本月刊以〈元太心道〉為名,正意指天尊期望我們皆像祂們一樣,在眾生遭苦遭厄時,出而救助之。我們也勉勵自己,效法元始、太乙天尊的大慈悲心、以濟世的精神來服務世人,也像元始、太乙天尊的無邊無際、無處不在一樣,把愛散播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生命都在甘露滋潤下,離苦得樂。        "道"的意義很多,譬如大家所熟悉的「道路」,或「真理」,本月刊旨在鼓勵自己及大眾心懷著元太的慈悲,以這個至高的真理作為道路向前走。我們期望藉此刊物與大家一起探索「道」無遠弗屆的真義。

  • 祥龍之舞:道教沿革

    道教像一條龍,在中國歷史舞台上不停舞動,有時揚眉吐氣,有時低首不語,但,這條祥龍大多數時候總是帶給中國人平安與歡喜。讓我們來瞧一瞧這「祥龍之舞」。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宗教,和中國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人的民俗生活、思想習慣、政治運作、文學藝術、醫療保健、冶金化學、天文曆算、建築科技等等,無一不與道教相關,無一不受道教影響。而歷史上,道教一直扮演安定社會的角色,是中國五千年來社會發展的正向助力。               早在黃帝時代,中國人已有封禪山川的習俗,並設祝史的官職,專司祭祀,這是道教最早的源頭。周代,老子擔任守藏史,博覽群籍,他繼承黃帝崇尚自然與天合德的觀念,撰寫〈道德經〉(即〈老子〉),以「道」來解說宇宙人生,是為道家。道家非常博大精深,中國各家思想幾乎都脫胎於它。此後,有了黃老之學,也有了黃老道及方仙道。               早期中國人對天、地、星、辰、山、川、社、稷等等已有崇拜,但是對老子的崇拜則在秦漢時代開始。到了東漢,張道陵天師在四川鶴鳴山苦修道法,並且訂立科儀,敬天拜祖,教導民眾奉行仁德,利益他人,形成了一個有組織的教團,於是道教正式成立。               張道陵傳教之初,稱天師道,傳播地區以四川為主。後來其子張衡到江西龍虎山傳道,長江以南道教才漸漸興盛。當時道教教人要誠信,犯錯要悔過,又設義倉、義米供外出的人免費享用,積極致力於公益事業,發揮博施濟眾的社會功能,也讓後世有了遵循。大約同時,出現了中國第一部道教經典:〈太平經〉,主張公義,也影響到太平道的產生。而張道陵將老子思想用〈老子想爾注〉一書加以發揚,奠定了道教的學理基礎。此外,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一書也告問世,成為道教早期最著名的修行指南。               到了魏晉南北朝,道教更加流行。當時人們往往為逃避險惡的政治而學習老莊之道,解釋老莊的書很多。五胡亂華之際,道教對團結漢民族,安定社會貢獻很大。東晉時,葛洪撰〈抱朴子〉,魏華存習〈黃庭經〉,修道成就很高。而五斗米道的王羲之則是當時最有名的書法藝術大師。南北朝時,南朝的陶弘景和北朝的寇謙之都被尊為國師,收了許多朝廷大臣為弟子。此時,道教宮觀一間間蓋了起來,齋醮的舉辦比比皆是,道教化民成俗的成績非常可觀。在同時,陸修靜對經典的編篡和科儀的訂定,貢獻極大。               唐代道教大盛,不但多數皇帝崇信道教,許多大臣如魏徵、李泌、李白等都當過道士。玄宗時還開設「玄學博士」,每年選拔優秀人才入道,考試科目以〈老子〉、〈莊子〉等為主。而唐代道教人才輩出,如潘師正、司馬承禎等人都受時人敬重,而張萬福和杜光庭則整理齋醮科儀,為後世訂下長規,令人敬佩。        唐代有些貴族喜愛服食丹藥,反而較不重視內修,於是唐末五代興起了內丹之學,孕育出了許多一流的高士,大家所熟知的陳搏老祖、鍾離權和呂洞賓等都是,他們為後世開拓了一條轉凡成聖的大道。               宗代道教也非常興盛。朝廷設有道教學院(稱道學),入學者要熟習許多經典。多數皇帝非常尊信道教,真宗和徽宗乃其中之最。在道教影響下,宋代國家對外重和平,對內為政寬厚,特別重視人道。同時北方的遼金出現了全真道、真大道和太乙宗三個教派。其中以王重陽所創的全真道影響最大。丘長春真人穿越沙漠、跋涉萬里,到北方參見成吉思汗,教他順應天理、止殺愛民,因而使中國避免了屠戮的慘禍,使後世謳歌不已。其時志節崇高的得道之士很多,但由於道教民族意識濃厚,到了元朝,遭受打壓,道藏被焚毀,宮觀被廢,道教因而衰徵。               明清兩代道教更加衰落。朱元璋唯恐道教不利於其專制統治,所以表面尊崇道教,實則加以削弱。把道教和世俗隔絕,專司齋醮之事。明代英宗時雖有〈正統道藏〉的編印,但正知正見及修行有得的人愈來愈少,許多迷信愚昧的行為往往依附道教,掩蓋了道教的真實面目。但是明末清初全真道龍門派興起,王常月撰〈龍門心法〉,廣述戒律,其修行風格影響近代很大。但清代也因道教漢民族思想濃厚,而加以打壓。洪秀全太平天國的時代,道教、佛教與儒家悉遭摧殘。民國八年,五四運動主張西化,也誣蔑道教。民國卅八年(1949)年大陸在毛澤東統治下,徹底禁絕道教。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也以道教是中國的根,故刻意大肆查禁,道教宮廟也不許存在。所以百餘年來,不論在大陸或台灣,道教的處境都非常艱難,人才寥落,知識份子多不願接觸道教,寶貴的道藏多束之高閣,道教的衰落莫過於此。               回顧過去,我們發現,道教是古聖先賢智慧的結晶,蘊含中國文化中最精華的部份。道教不只是影響大,貢獻大,內容更是精深博大,世界少見,它被長期冷落及誤解的局面應該結束。今日台灣教育水準普遍提高,經濟富庶,我們有責任重新加以認識,加以發揚。若道教能復興於吾輩之手,不只每個人受益,而且可以利濟社會,一個更有深度的台灣當可以預見。

  • 認識道教

    社會上一般民眾對道教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拜拜上面。其實拜拜只是道教信仰中的一個環節,道教有豐富的內容,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幫助我們人格成長,帶給我們快樂。長期以來,誤解道教的人很多,使許多人平白失去了上進的機會。因此,透過若干題目,本月刊提供基本知識,使大家有緣一窺道教的真實面目。 一、何謂「道」?何謂「道教」?        (一)、「道」就是 ─以自然應萬法;以自心應萬行;以自靈應萬象。        (二)、「道教」─ 以「道」來教化民眾,稱作道教。 二、今年(民國101年,2012年)是道曆紀元幾年?        道曆4709年。算法有二:        (一)78x60+29 ( 78個甲子另29年 )        (二)2697 B.C.+2012 ( 2697 B.C.為黃帝始建 ) 三、道教起源於何人?         黃帝及老子(稱黃老道) 四、道教的教主與繼承者各是誰?        (一)、教主是老子,即太上老君。        (二)、繼承者是張道陵,即張天師。在張道陵天師之手,老子道家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增擴成有教義、有科儀、有組織的道教(稱天師道)。        (三)、「天師道」著重 ─ (1)懺悔改過  (2)行善  (3)敬祖 五、何謂是道教「修身五箴」?         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 六、何謂是道教「修道六字訣」?         忠、孝、仁、信、和、順。七、何謂是「老君五戒」?         不殺生、不嗜酒、不口是心非、不偷盜、不淫色。 八、何謂「十善」?       【一】孝順父母       【二】忠事君師       【三】慈心萬物       【四】忍性容非       【五】諫諍蠲惡       【六】損己救窮       【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       【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       【九】興利除害教化未悟       【十】讀三寶(道經師)經律奉香花供養。 九、何謂「初真十戒」?       【一】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以陰德,廣濟群生。       【二】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以慈惠,以及昆蟲。       【三】不得淫邪敗真,穢漫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       【四】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五】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六】不得飲量過差,食肉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七】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以節儉,惠卹貧窮。       【八】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九】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十】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詞,以道德為物。

  • 宗教答客問─談不同宗教間之互相理解

     台灣宗教文化豐富而多元,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並存,外來宗教與本土宗教並存,此誠時代之盛事。但不可諱言的,今天不同宗教仍有彼此理解不足之處。為求取社會更大的和諧,發揮宗教利益眾人的正向力量,本刊記者林育菁特走訪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陳炯彰教授,與其談談改進之道。 Q:陳教授,您曾在教育大學任教,聽說常和學生討論世界宗教,可否向您請教有關台灣宗教  的一些問題?A:很高興能與您互相切磋。 Q:今天世界宗教很多,在台灣除了佛教、道教、還有基督教、天主教、亦有一貫道、天帝教及少數印度教及回教徒等等。您如今皈依道教,是否意謂道教最好?我的意思是,道教教義是不是最高明理念最正確,使您選擇了它?A:您的問題也許可以改換一下,避免用「最好」的字眼。「最好」暗示宗教有層次高低之分。其實由於 太乙救苦天尊慈悲,我個人身心上的困難,得到祂的協助,而且也從道教經典得到深刻的啟發,使我對生命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所以更適當的說,感性上我傾向道教。我從之得到平安,得到心靈成長。應說道教適合我。我不贊成對不同宗教用「最好」或「次好」的說法去做比較。 Q:常有其他宗教的信徒勸我改信,一直宣稱他們的宗教「最好」,您對宗教價值的解讀好像與他們不太一樣?A:一個特定宗教的信徒之所以強調自己宗教「最好」,應是和他們個人從己教獲得益處有關,比如有神蹟拯救的見證或感應,或者也可能在己教教義中獲得指導,或教友們的扶持互助,使他們度過生命中的風浪。所以宗教信徒具有衛教及向人傳教心態,是很自然的事,這是一種分享的心,其實是值得讚賞的。但是我不認為一個人從以己教中獲益足以證實己教「最好」,因為幾乎所有宗教信徒也都津津樂道他們所得到類似的益處,尤其是所見到的感應神蹟。每一個宗教的聖尊都一樣在給予有緣的人們協助,引導人們在困難時找到出口,並提攜人們一步步成長。我們不應該去替有大能大力充滿大愛的諸神聖分別高低。 Q:如此說來,一個宗教中的個人經驗不可以推而概之,以免否定其他宗教信徒的個別經驗囉?A:正是如此。 Q:但我仍有些疑問:認為「己教最好」是各宗教經典中常明示的道理,你對宗教經典會不會陷於否定?A:我想不致於吧!每一個宗教經典都說自己的宗教最好,自己的神最高,如果特定宗教教典不向信徒自稱最好最高,那麼還有誰會保住堅定的信仰?經典中說己教最好最高,是要堅定信眾的信仰,而不是要信眾去與別教比較。自古以來世界各大宗教(猶、基、印、佛、道)出現的時間都不同,各有淵源,各有本來的場域,並無互相針對之意。所有經典說自己宗教最好最高,並不是要信徒生出分別心,去貶抑今天的其他宗教。 Q:的確,各宗教經典也都強調自己的神─如基督教耶和華、回教阿拉、佛教佛陀、道教天尊、印度教梵天神─是"最高",能否進一步解釋?A:所有宗教經典都說自己的神「最高」。但宇宙不變的真理是:「最高」只有一個。所以我們應打破個別宗教語言的限制,而回歸到同一來源的真實面才是。 Q:這樣說來,所有宗教都「一樣好」喔?A:人的性向各不相同,因此往往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人喜歡儀式隆重,有的人喜歡儀式簡單,有的人喜歡討論思考,有的人喜歡道理明白,適合甲不一定適合乙,所有宗教都應並存,來滿足不同群眾的需求。 Q:可否談談您的宗教經驗及今天對宗教界的建議?A:我以前在英國留學,曾和世界各地來的基、回、印、佛等各教信徒生活在一起,受到他們許多啟發,感覺到其他宗教皆很有內涵。在這以前,我坦承由於對他教不夠瞭解而存在某些偏見。我覺得宗教之間應互相聆聽對方,相信可以發現值得學習的地方。無論那一個宗教都志在拯救個己及利益他人,目標一致。但不是只一種宗教即可完全度化所有一切人。別的宗教也有度化人們的功能,那些我們自己宗教無緣度化的人,有別的宗教「代勞」。我們應感到安慰,對別的宗教要知所感謝,懂得欣賞才是。 Q:社會的美在於人才濟濟,花園的美在於百花競放,人間的美在於諸教共濟,彼此親如手足,一同為全體人類打拼,是嗎?A:講得好極了!記得〈中庸〉有一段話,這樣寫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有容乃大,互相尊重即是大愛,也是宗教基本精神所在。 Q:謝謝您接受我的訪問。A:謝謝。

  • 千古奇書:葛洪的〈抱朴子〉

    道教歷史悠久,古來高士很多,令人景仰。但能最早有系統發揮道教理論的,當屬東晉葛洪所撰的〈抱朴子〉一書,這部書匯集了之前的思想精華,以流暢的文筆闡述人生觀、修道論,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部書也使道教能夠與儒、釋鼎立成為三大中國思想主流之一。               葛洪,字稚川,是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生於西晉武帝時 (283),卒於東晉袁帝時 (363),享年八十一歲,生平經歷八王之亂。他博學多聞,是著名的思想家、煉丹家及醫藥學家。他的三代從祖即鼎鼎大名的葛仙翁(玄),熟悉符及丹道之術。葛洪早年拜鄭隱為師,學神仙之術,鄭氏即是葛仙翁的弟子,可見他有很好的教育背景。               他的父親葛悌是西晉官吏,以孝順父母親愛兄弟聞名,行為是當地人的表率。葛洪在十三歲時父親去世,生活貧困,讀書寫字經常缺乏紙張。他謙稱自己呆笨粗野,不善言辭,但秉性不慕榮利,不喜歡不講義氣的人,也從來不談論別人是非。事實上,他十五、六歲時就已經會寫詩賦,具備撰寫巨著很好的條件。二十多歲時遇到戰亂,感世事無常,他對人生有過深刻的反省,不久乃著手寫〈抱朴子〉,前後花了十三年的時間才寫畢成書。              〈抱朴子〉卷帙龐大,論述角度很廣,全書分內、外兩篇,〈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屬道教思想,〈外篇〉則兼含儒家倫理觀念。〈內篇〉反映了他對修道的了解和嚮往,〈外篇〉則反映他對社會道德倫理的關心。〈內篇〉包含論仙、論金丹、論仙藥及為大家辨問、解惑等等,把中國傳統的神仙思想作了有力的發揮及詮釋。他很仰慕「得道之聖人」黃帝和老子,而「治世之聖人」像周公、孔子也很可敬。他強調不死的神仙確實是存在的,教大家不要懷疑,他說我們凡人所見非常有限,古代神仙傳記都有實在的姓字,古人沒有必要騙我們。              他引述〈仙經〉的說法,把神仙分為天仙、地仙和尸解仙三種。帶著形體超升太虛的稱作天仙,遊於名山的稱作地仙,先死後蛻的稱作尸解仙。又說:「朱砂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之導引咽氣長生者,中士也;飧提草木者,下士也」,他也介紹白日升天的「大清丹法」。首先要製造神水,然後起火燒煉,經過「九轉」之後,即成還丹,服此丹即可升天。              成仙除服丹外,也須內歛清修。他主張要「靜處無為」,「背榮華而獨往」,耐得住寂寞,不可喜歡權勢名利,因古來得道者大多不是富貴之人,而是貪賤之人。所以「滌除嗜欲」「內視返聽」「尸居無心」是必要的。換句話說,要能「守一」,守住丹田,因為只有心專一才能還精延壽,才可能成仙。              葛洪說如果有金液、九丹、成仙便可期待,但偏偏對這些「大事」知道的人很少,所以人們必須藉「小術」才有希望,這些「小術」包含很多,大體環繞「為善去惡」一義而展開。他說要「積德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憫)人之苦」等等。人心中不能存有任何犯過的念頭,如此成仙的基礎才能鞏固。〈抱朴子內篇〉卷六〈微旨篇〉談論的就是這些,令人對善與惡的細節有清楚的認識,而知所依循。宋代時〈微旨篇〉被大量引述及潤飾而編成〈太上感應篇〉一書,由於此書千年來對中國社會民眾發揮很大的教化功能,成為世世代代奉行不渝的金科玉律,作為其思想源頭的〈抱朴子〉貢獻之大不言可喻,葛洪及〈抱朴子〉可以不朽矣!

  • 斗與人之親密關係

    據北斗經記載:『本命星君,於每歲六度,降在人間,降日為本命限期,校定世人罪福……』。所以,談到運勢、祈福以至修真,讓我們不得不談到玄元始三炁。玄生於地,元生於人,始生於天。         九天生神寶章亦提到:「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養育,元炁結形。故九月神佈,炁滿能聲,聲滿神其而降生。一月為胞…二月為胎…三月為魂…四月為魄…五月為……。」由以上之記載可知,人之受生的確受到斗的陶鑄,故吾等對斗的認識更要著重才是。         斗為造化之樞機,做人神之主宰,推運於四時、八節、十二氣。故正月、二月、三月斗杓指於寅、卯、辰而生萬物,四月、五月、六月指於巳、午、未以養萬物,七月、八月、九月指於申、酉、戍而熟萬物,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指於亥、子、丑以存萬物。乍看似乎理所當然,究其竟卻見斗不循而時不分,杓不運而氣不應,則四時不分,五行不生,於是冷熱不均,陰陽失調,而萬物難以生成,更遑論於養存矣。         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既法於地,則如前所提曰「玄」。而人為萬物之靈則為靈,因此稱北斗為『玄靈北斗』。《道藏》記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九,以三炁為尊,以九炁為根……。」         北斗處中天,以理九炁,九一之道,統於玄一,則其根已明也。因此人在世間,不能修身養性,則難免有三災八難、四厄九刑之災。尤其當今時下之人均重於名利的薰醄,那有不臨災降禍之理!         望古至今潛學於道之士,亦有難於身,何況吾等之庸俗。故以吾之淺見,吾等當以憂患為先,不於急危臨頭時,才求於解謝之門,而誤聽於巫祝之言,傷財破身。重者去命矣!應於平時多祈予所屬本命星君,解禳去災,省愆思過,尤如北斗經述:「於三元八節,本命生辰,本命星君下降之日,焚香設醮,虔誠禱告……凡有急告者,誦念北斗七元星君名號。刻時而應,即獲安寧。」         談起「禮斗」,其淵源甚古,諸葛亮就是想藉七星斗的威力延其壽命,去災解厄。其著名一例便是:『借東風』及『孔明燈』。霍光亦是所然。既然古人都已如此,何況我們呢!斗有魂魄之星,迴旋在斗外,裹纏於斗,而斗則內順至而轉。較常見之斗的名稱有:北斗、南斗……等等其中,北斗乃陰陽之精神,有七顯二隱,一般人只見到七顆顯星而未見尊貴二星,此二星乃隱於天階之輔星、弼星是也。《道藏》稱:輔、弼乃尊帝之星也。號天皇、紫微二尊帝,其下亦有陀羅,擎羊二仙,司天地之魂魄。輔星主天曰常,弼星主地曰空,常者九地之魄靈,空者九天之魂精,……。                現將北斗之星名及其執掌分述於後:北斗第一天樞宮,陽明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姓靈,諱搖天鎚,字貪狼,號玉皇九晨君,居太上宮青城玉樓。所主天元為天之太尉,主劫會之期,司政糾非,上總九天上真,五嶽飛仙。下領後學真人,天地神靈,功過輕重,莫不隸也。北斗第二天旋宮,陰精巨門元星君,丑亥生人屬之。姓育嬰,諱激明光,字巨門,號玉皇北上晨君,居申元宮五色玉樓。所主地元,為天之上宰,主權祿位,上總天宿,下領萬靈及學仙之人,真仙之官,莫不隸焉。 北斗第三天璣宮,真人祿存真星君,寅戍生人屬之。姓歸并,諱處眾踏,字祿存,號玉皇育華晨君,居真元宮黃台玉樓。所主日元,為天之司宮主神仙,上總九天高真,中監五嶽靈仙,下領學道之真仙,莫不隸焉。北斗第四天權宮,玄冥文曲紐星君,卯酉人屬之。姓靈樞,諱搖天,字文曲,號玉皇玄上飛華晨君,居紐冥宮朱台玉樓,所主月元,為天之遊擊,主伐逆,上總九天神鬼,中領北帝三官,下領萬兆伐逆不臣,誅以兇悖,莫不隸焉。 北斗第五天衡宮,丹元廉貞綱星君,辰申生人屬之  姓上開,諱變,字廉貞,號玉皇金綱七晨君,居綱神宮素台玉樓,所主江元為天之斗君,主命籙籍,中統鬼神簿目,下領學真兆民命籍,諸天諸地莫不總焉。 北斗第六闓陽宮,北極武曲紀星君,巳未生人屬之。姓明靈,諱昌上元,字武曲,號玉皇北辰飛華晨君,居化明宮玄台玉樓,所主河源,為天之太掌主陞進,上應元天上真,中統五嶽飛仙,下領學者之身,凡功勤得輪轉階級者,悉總之焉。 北斗第七瑤光宮,天衝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姓玄樞,諱開天,字破軍,號玉皇九元北蓋晨君,居關會宮九層玉台,所主海元為天之上帝,主天地之機,運於嗣時長短,天地否泰,劫會之數,莫不隸焉。 北斗第八洞明宮,外輔星君。姓精常,諱上開,字正延,號玉皇帝尊元晨君。居帝席宮紫館玉樓,總承眾事,司察天下之執政大臣功過,遁甲禹步。 北斗第九穩光宮,內弼星君。姓空幽,諱冥陽暉,字幽寥,號玉皇帝貞元晨君。居上尊宮紫館玉樓,總承眾事,司察天下執政大臣罪福功過,遁甲禹步。 上台虛精開德星君,面赤色,口吐赤炁,散髮道裝,執碧玉圭,乘黑雲,頂有黃炁,號通玄妙道天尊,生生主者。 中台六淳司空星君,一名六亭,面白色,口吐白炁,遍滿天下,道裝,執白玉圭,乘白雲,頂有白炁,號仁化昭德延福天尊,養養大神。 下台曲生司祿星君,面小有光芒,千百炁,如照射暗立青炁中,道服,執青玉圭,號靈源妙有空洞天尊,護護天翁。三台共為六星,兩兩煌燁,名曰天階,在天為三台,乃太上出入之地,在位為三公,在人為三魂,上台兩星,上星主帝,下星主后。中星兩星,上星諸侯、三公。 下星主卿大夫,下台二星,上星主士人,下星主庶人。          三台現青、黃、白之正色,乃調和陰陽之主,三台其勢,橫荁北斗,第二星魁之前,西近文昌,上台為司命主壽,中台為司中,主宗室,下台為司祿主兵。三台者:一曰天城,一曰天階,一曰天相此為太虛之玄精,人神之真炁也,三台者在人即肺神,三魂之總關也,得之長生久視矣,失之魂濁炁失,不得不慎也!

  • 《道藏》簡介

    宗教都有義理,義理來自經典,正信的宗教皆有自己教主或歷代聖徒所演述的經典。如基督教有《聖經》,回教有《古蘭經》,印度教有《吠陀經》,佛教有《大藏經》、(三藏),道教則有《道藏》。          雖然在張天師時,道教已具備宗教形式,但經典是慢慢地出現,經南朝陸修靜、陶宏景的編集,到北周時,有一道士王延奉命校《三洞經圖》就已把前時的經典整理出一個雛型了。稍後到了唐高宗及武后時,才正式出《道藏》的名稱。這時道藏又稱作《一切道經》或《一切經》。唐、宋時代均有編集,元時一度破壞、缺損,但仍多保留。今天所有道教的經典全部收集在《道藏》內。今天所用的《道藏》標準本是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所刊印的,稱作「正統道藏」。共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計5485卷。《道藏》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及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四輔及三洞,各分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表奏十二類,合稱「三十六部尊經」。          道藏有如道教的火車頭,如果沒有它的引導,就會走不動、走不通。今天許多人不認識‹道藏›,不能依循經義及儀軌去理解道教的精神,所以出現了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令人遺憾。凡歸信道教者,若有疑難無法決斷,應該查閱《道藏》,以其中所收藏之文字為準,才能契合聖賢之本意。比如想查《道德真經》,可查「洞神部本文類」,各章各句均可清楚讀到。各部本文類包含了許多道經經文,想知各經經文,到本文類翻查即可。今後要復興道教,令正知正見弘傳人間,只能從認識經義,接觸《道藏》開始。起碼先對三洞四輔十二類的目錄建立印象,再學查閱細部。          道藏的內涵確實非常豐富,是道子巨大的財產,實可珍惜,妥加利用。  今「正統道藏›為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所刊行,共六十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