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標題

    道教人物

首頁 認識道教 道教人物
  • 東晉南朝的道教與人物

       魏晉南北朝是繼張道陵天師後,道教穩定發展的時期。此期間許多學者喜愛老莊之學,豐富了道教思想的內涵。當時佛教經典也從印度陸續傳進中國,譯述佛經時佛教高僧大量借用道家語彙,所以佛教在中國的思維模式參雜者傳統道家的思維習慣。但此期間,道教也從佛教汲取靈感,道教也有若干經典受佛教影響而誕生,這是佛道兩教互相影響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承先啟後的偉大學者及修真高士紛紛出現,鞏固了道教基礎。這四百年過去後,經唐朝到宋朝,道教一直享有輝煌光榮的歷史,這得歸功於這些先賢的努力。       道教不論道派、修行理論、經典、科儀都值得一敘,晉朝較早出現的道派是上清派,創始人是魏華存,傳之者為許謐等人,奉元始天王為最高神尊,主要經典是<大洞真經>及<黃庭經>。上清派主張存思養神,誦經及修功德,存思養神可以升天,誦經可以禳災獲福。他們的這一信念後來各派皆有不同程度的承襲,今日我們也仍奉行不渝。   另有傳授洞玄靈寶部經的靈寶派,由葛仙翁(玄)創始,傳予鄭隱、再傳葛洪,<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乃是重要經典,(此經後人視為「經王」),他們認為誦經存思皆很重要,而符籙齋儀也一樣重要。葛洪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抱朴子>,另有<神仙傳>等書。他強調仙道人人可致,對鼓勵後人修真很有功勞。此期間有許多人物都值得介紹,但有二人應先知道。   一是陸修靜,是一位偉大道教賢士,他搜羅較早的<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而匯集成「三洞經書目錄」,這是第一部道經目錄,這目錄其實就是今日<道藏>的源頭,幫助後人有系統地瞭解道教。陸修靜也整理出教規教儀,他訂定的齋法,使道教儀式更加完備,也是張天師以後更大的發展。    二是陶宏景,是南朝梁武帝時人,隱居茅山,皇帝器重之,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他著作也很多,最著名的是<真靈位業圖>,使我們了解神尊的類別。他弘揚<上清經>,創立茅山宗,南朝道教的改革發展,他是集大成者,由他可以看出南朝的成就。事實上此期間修真高士非常多,非常有見解有創意,今日道教的確是靠這許許多多先賢努力耕耘的果實,實值我們追念敬仰。

  • 陶宏景與<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陶宏景是南朝宋、齊、梁三朝時人,生於丹陽秣陵(今南京附近)。家中世代為官,自小受很好的教育,四、五歲就能認字。十歲時讀到葛洪所寫的<神仙傳>即仰慕神仙之道。十六歲時已通琴、棋、書、畫,多才多藝。二十歲入仕,三十六歲即辭官,隱居句句容茅山。因他精通各種道術,慕其名來拜師求道之人很多。於是他建「華陽舘」,成立上清道團,並開始撰寫道書,其中以<真誥>(二十卷)最為有名,此書係以歷史角度解脫<上清經>,裡面包含許多道術知識及道教人物的史科,主張「使性成真」,其門派流傳到唐代,稱為「真系」。又因他以茅山為宣道基地,徒眾被稱為「茅山宗」。陶宏景對藥學和煉丹之學均頗精通,他除了建道舘,也建佛堂,佛道雙修,他認為佛道不二。  自張天師以來,道教各派供奉許多不同的神靈,來源不同,名目繁多,使不少道徒心中難有所歸,影響到信仰的專一,而他個人接觸佛教,受到佛教天界觀念的啟發以及種種因素,乃著手撰字<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二卷,把道教泛散無歸的神明類別有系統地加以整理,劃分七個等級,如此建立了第一個神仙譜系,使後來三清信仰更加鞏固,也讓我們了解到梁朝以後,唐朝以前的神仙譜系,道教天神及仙真七個等級是: 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以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闕帝君,姓李。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祖,下臨萬民。左位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道陵。第五中位:九宮尚書,姓張名奉,字公先,河內人。第六中位:右禁郎定錄真君中茅君,治華陽洞天。第七中位:酆都北陰大帝,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各級中位最高,其次是左位,再為右位,包含類別很多,有天神、仙真、自然之神、地仙散位、女真、仙官及鬼官等。而歷代熟悉的人物孔丘及顏回等也納入第三左位,但從上面我們得悉三清道祖地位的崇高神聖,也得知李老君、張天師的重要性。       他也敘明鬼神宮室,及人死從鬼而神登仙的升進過程。到了唐代及唐末五代,神仙等級,經司馬承禎、鐘離權、呂洞賓等高士的介紹逐漸增多,中國道教豐富的神仙系統乃於後世逐漸形成。

  • 鍾呂傳道與全真盛世

    一、鍾呂傳道         本刊第一期中我們提到中國道教之發展如祥龍飛舞,當昂首揚眉時誠有值得喝采之處。上期討論唐代茅山上清之輝煌表現,到了唐末情況有所轉折。我們都知道從老子以來,道教講性命兼養,在中國道教發展過程中,修道實踐歷史悠久,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東晉魏華存傳上清修法,都從心性入,他們也似乎無意去建立修行理論體系,而真正理論有系統化情況,應到唐末五代才發生。而高士輩出使系統化理論配合實踐工夫耀人眼目,令後人景仰不已,我們所熟知的鍾離權、呂洞賓及陳摶老祖等等都使隱密的修法公諸於世,而鍾呂二聖提倡內丹之學,廣受中國大江南北歡迎,影響後世尤大。   內丹從質的變化言,可說先煉形成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三個階段。鍾呂強調造化工夫在人,人中可修成仙。唐代以前外丹之學盛行,鍾呂則主張仙丹人人共具,人人皆可成仙,修持在人,不在外物,故不必外求,人人自行努力修煉便是。一條條光明坦蕩的康莊大道隨時呈現在每一個道行功深者的眼前。   鍾呂傳道方法論保存在〈鍾呂傳道集〉(正統道藏7冊)與〈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正統道藏47冊) 二書當中。在〈傳道集〉中鍾呂二人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討論何謂「仙」,何謂「大道」。仙可分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五等。因人生命可貴,不可以淪落為鬼,人中應修仙,仙中應修升天。純陰無陽者,鬼也。純陽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仙有五等,法有三成,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一步步往上升,終可超凡入聖,悟真仙、識大道、知時候、達天機。 二、全真盛世         茅山派經東晉、南朝、隋唐之盛世到宋,由盈而虧。在金元時期中國道教入於全真教派的輝煌盛世,全真派的創立者為王重陽祖師,他和呂洞賓一樣,也將道家與儒佛二家冶為一爐,尤其對佛教禪宗非常欣賞,他主張性命兼修。到宋元之際達到空前興盛,加上建立教團,學者眾多,故而流傳久遠。到清代仍有高士王常月修道功深,廣受讚佩。   王重陽認為人心如猿、如奔馬,須止息心中猿馬,此為「降心」,若使炁在丹田,精血不衰,則為「清心」,冥冥杳杳,無內無外,能虛心,能住氣,能巍然不動,才有可能通向大道。        王重陽祖師的內修法主要透過〈授丹陽二十四訣〉及〈金關玉鎖訣〉(正統道藏43冊)二書傳達,這二書也是全真教派修心的典範祕笈。   千年來中國不論道教、佛教都宣說一樣「戒」「定」的法藥。王重陽師祖強調人要先去除煩惱,要持守戒規、忍辱、清靜、悲憫於萬物、時時行善、心存忠孝、身心沒有罪垢,心端正了,再進行內在之修煉,終可達萬緣不累,體入永恆之境(真常)。他主張得道之人離凡塵,非身離凡塵,而是心不受凡塵之繫縛牽累。全真教派的理論在「北七真」中得到了發揚。 三、結語         中國歷史具百官之富、宗廟之美,道教在其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道教在全真派高士中呈現了豐富多彩,道行功深的一面。而較系統的理論也使後人有所遵循,誠令人敬佩,亦足堪吾輩取法。下期起我們將對「北七真」有所介紹。

  • 王重陽與全真七子

      本刊第 15 期曾提到在金元時期全真教非常興盛。全真教創始人是王重陽祖師,他本名王嚞,是陜西咸陽人,生於北宋末年,金朝初年 ( 1112 )。青年時期曾在金朝做官,四十多歲捐棄官位,隱居終南山,鑿穴修道。傳說他在終南山甘河鎮遇見呂洞賓(純陽子),後來又遇到劉玄英(海蟾子),對他的修行很有幫助。1167年他離開陜西,出潼關,到山東傳教,以「全真」為名建立教派,而且建立了五個教會。他主張道、釋、儒三教無別。〈道德經〉、〈般若心經〉與〈孝經〉是弟子必習經典。重陽祖師修行有得,遠近馳名,兩三年內就有很多追隨他的人,其中有七位弟子最為有名:馬鈺(丹陽子),譚處端(長真子),劉處玄(長生子),丘處機 ( 長春子 ),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廣寧子),孫不二 (清靜散人,為馬鈺之妻),這七位被稱為「全真七子」,是早期全真教派的核心人物。到山東傳教不久,重陽祖師率馬譚、劉、丘四大弟子返鄉,不久在開封去世( 1170 ),而四大弟子先後分別擔任教主,繼續弘揚全真理念,勢力漸盛,尤其到了丘處機嗣教後,勢力發展達於巔峰。丘處機是一極為可敬的教主,曾於 1219 年西去雪山(今阿富汗)面見成吉思汗,勸其敬天愛民,彼欣然接受,並對丘處機頗為尊禮,所以保護了成千上萬的生靈於戰亂中免於塗炭。( 1227年丘處機逝世) 他的功勞在全真教中僅次於重陽祖師。丘處機以後尚有尹志平、李志常及張志敬等人繼續接任教主職務,全真教派一直頗受歡迎。元世祖時( 1269 ) 冊封全真教所崇奉的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及王重陽五位祖師為「真君」,冊封重陽祖師七位弟子為「真人」。不久元朝南下統一全國,全真教派又隨之向江南的閩、浙傳播,七位弟子相繼去世後,門徒們又各自立派別,其中以丘真人的「龍門派」最為興盛。但元朝中葉以後,全真教由於教產龐大,教中人結交權貴,教團難以保有過去清純崇高的形象,而逐漸式微。     全真教北方七子為何受人景仰呢?這是由於他們的刻苦修真,積行累德所致。全真七子個個生活簡樸,嚴守清規 (與禪宗叢林類似),不食酒肉葷腥,摒除慾望,力修淨心,有的終日赤腳,托缽行乞。有的趺坐經年,持不語戒。有的長跪砂石,出入荊棘,發揮苦行之極致。 但苦行不是他們的目標,重點是在鍛鍊毅力以修內丹,成就自己,並用以教導別人。   七子道行功深,自然留給後人許多著作。今日〈道藏〉中收集了許多他們的資料,如玉訣、丹經、傳記及贈與時人或弟子的教誡及語錄等,除此之外,詩、詞、頌文、短讚等別集文字也很豐富,深悟大道的文章俯拾皆是。句句不離道,處處講修心。舉幾個例子,如馬丹陽〈洞玄金玉集〉有(日用吟)一詩,即勸人修靜:「朝也防心動,暮也防心動,鍊氣作生涯,頤神為日用」。又如丘長春〈磻溪集〉有一頌引導大眾「去惑」:「他人之言不可聽,自己之心但可正:若憑他口是非言,壞却自身功德性」。王處一的〈雲光集〉有詩勉勵弟子勤修道業:「勸化行緣志在堅,盡心皆與我同然,金關啟鎖玄風透,鐵樹開花大道傳」。譚處端的〈水雲集〉有詩描述四人修道有得,自勵勵他:「譚、馬、丘、劉四箇師,逍遙自在作修持;周天磨鍊無窮寶,一片靈光自得知」。   上面只是從〈正統道藏〉舉幾個小例子。總之,他們對人生價值有深刻的體悟,將內斂的心擴大為悲天憫人的教育化導,期能拯救個人心靈,使有志上進的人知所取法。由於他們,中國道教發展史展現了光輝的一頁,值得後人懷念。

  • 張道陵:天師道的創始人

      老子時,道教尚無宗教型態,道教做為宗教型態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張道陵即是後人尊稱的「張天師」;他是五斗米道(教)的創始人。五斗米道乃是後人所稱的天師道或正一道。張道陵也被尊稱為正一教主及正一真人。   張道陵本名陵,是張良的八世孫,東漢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人。他原是學問淵博的儒生,熟通五經。年老時,覺得生命永恆的問題很重要,其答案必須跳出儒家去找,所以棄儒修道,探究長生之學。   漢順帝時(125-144 A.D.);他從江南西去蜀地,在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修道,精長生之術並以符水治病,獲大眾仰慕,追隨他的人很多,於是他創立教派,藉機教化民眾,入教者均須繳納五斗米,以為行善之資,所以俗稱「五斗米教」。他教導民眾要懺悔改過,勤行利生之事,並且敬拜祖先。他建立教團組織,分二十四治,由祭酒領之。他認為道教的目的在於改造人心以成就互助互愛的美好社會。   張道陵十分崇敬老子,認為老子所說的“道”是最高的神尊,即“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從他的觀點看,道神是合一的。他主張應遵道守誡,屏除私慾雜念。也主張樂生長生,他進而認為人可煉形而長生成仙。其遵道守誡之說替後來道教奠定了基本的倫理規範。而長生之說對後來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魏華存所習的〈黃庭經〉及葛洪的〈抱朴子〉都有深刻的影響,自然也間接影響到中國歷代道教的修道思想。   張天師繼承老子〈道德經〉而加以發揮。他的思想主要表達於〈老子想爾注〉一書,(有人認為此書也可能是其孫張魯所撰),此書現已無完整原著,但留下第三到三十七章的注文。此書不但對道教的教團經營提供指導,時至今日,道教的禮儀規章、經書符籙等,仍以此書為重要源頭。   張道陵所創的道教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新的人生觀─長生、樂生,並確定了崇德報本的敬祖思想,使社會生活的內涵更加豐富,不論在民眾教化、社會公益、知識傳揚、及在菁英修行上,均有了不起的貢獻。  道教小常識:道教道派的過去和今天         今天台灣的道教有何重要的道派呢?相信許多道友都想知道,就讓我回到它的源頭。   自從張道陵創天師道之後,經子孫張衡、張魯等努力經營及日後的政治變遷,到三國時代及西晉已從四川、漢中傳播到北方及江南各地,江南最主要根據地是江西龍虎山。到了東晉道教信者更多,其中有些士族高級菁英覺得五斗米道內涵不夠豐富,加以有仙真降駕傳授,所以寫出了許多的經典,統稱〈上清經〉,以後就有了歷史家所稱的「上清派」。上清派發源地是江蘇茅山,它的開山祖師是魏華存及楊羲,他們非常重視〈黃庭經〉及〈大洞真經〉,主張存神守一、誦經、念咒、修功德,後來梁朝的陶宏景發揚光大、勢力大盛。到了隋唐時期,上清派乃是道教第一大派,高人輩出,理論閎富可觀。另外葛洪的先祖葛玄(仙翁)開創靈寶派,傳授〈洞玄靈寶經〉,比較重視符籙、科儀,修行方法比上清派簡單易行,中上層人士信者很多。劉宋以後,靈寶派勢力漸衰,與天師道均沈寂無聞,傳承法嗣不明,直到北宋江西閣皂山才有人傳授靈寶經。宋元之際,茅山、龍虎山與閣皂山被朝廷封為「江南符籙三山」,但靈寶道士多活動於民間而非上層社會。上清派、靈寶派與天師道互相參學仿效而逐漸合流,到元代各派皆演變為「正一道」,所以正一道乃是以符籙為主的各教派的統稱。   另外,金朝初年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輕符籙、重養煉,主張道、儒、釋三教合一,勢力極盛,高人輩出,分南、北兩宗,北宗主先修性後修命,南宗主先修命後修姓,其中又以丘處機的龍門派特有表現。全真道與正一道同為元代以後道教兩個最大的教派。   明清兩代道教在民間流傳頗盛,但兩代朝廷均對道教有不同程度的猜忌防範。清高宗還一度禁止正一傳度。道教各派再也無法像早期東晉、南朝、唐、宋一樣高人輩出了。學術上以守成為主,享受前聖先賢留下的豐美果實。但仍有不少戒行精嚴,道術卓越的高士,如全真龍門派王常月即是。   總之,民國以來,正一、全真是主要二大道派,也是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發展情形。

  • 嚴師出高徒:重陽祖師與馬鈺(丹陽子)

    一、前言               乾元山金光洞大殿內樹立著一位王重陽祖師金身塑像及一個石碑。全真教派的始祖受金光洞道觀如此重視,可見兩者必有甚深因緣。近日翻閱乾元山金光洞台灣道觀(在台中)一本介紹金光洞的著作,知最近當家住持即全真龍門派第廾三代的劉宗信道長,而台灣道觀當家即廾四代的誠日開(為劉道長之弟子),筆者乃知金光洞長期以來有許多全真高士,特別是龍門派高士在彼處修行,護持正法。作為    太乙上人之弟子,筆者對祖庭能在全真高士住持下發展甚為仰慕,亦不免心生好奇,想一探全真教派在歷史上形成的源頭,另外,對丘處機真人的開創龍門派也思一窺究竟,亦藉便介紹讀者分享。                全真教派的形成,首在王重陽祖師培養馬鈺(丹陽子)成為最早的接棒者,馬鈺在重陽祖師嚴格訓練下修得丹果,若無他,全真後來是否能成功發展為大教派很難斷言。另一方面,丘處機也是重陽祖師訓練下修成丹果,若無他,龍門派亦無法發展,必使八百年來道教史欠缺一道光芒。茲分兩階段介紹王重陽祖師與全真七子,特別是馬、丘二人之師徒因緣。 二、短暫却真誠的師徒因緣               1163年重陽祖師在家鄉咸陽蔣劉村築庵修行,懷著傳道的熱誠,想收受門徒,但四年間未能如願。1167年在失望之餘乃決心到山東傳道。經千里跋涉,於1167年七月到達山東寧海,在范明叔的「怡老亭」遇見到第一個弟子馬鈺。馬鈺是當地的一個大富豪,家財萬貫,地產龐大,僕傭成群,生活優裕,從遇見馬鈺起到1170年一月重陽祖師逝世止,兩人只有兩年六個月的師徒因緣,時間非常短促。馬鈺之外,重陽祖師還有六位成就極高的門徒(上期已畧述),他們六位投拜重陽為師的時間比馬鈺更晚,與祖師相處的時間比馬鈺更短。1167年七月祖師收馬鈺為徒後,自己在馬鈺家庭園的「全真庵」閉關鎖庵一百日,成功以夢的神蹟誘化馬鈺夫婦學道。不久譚處端來投拜祖師(1167,十月)。隨之,1168年二月,馬鈺出家。王處一也約於此時庵投師為徒。緊接著1168年二月的月晦日師徒們齊赴烟霞洞修行。三月郝大通與丘處機也分別來烟霞洞投拜祖師。馬鈺約在此時患頭痛症下山醫治,酗酒破戒,被祖師逐出師門。1168年八月,祖師率領丘、譚、王、郝到文登傳道。十月,馬鈺懺悔,得祖師寬恕,重新回到祖師身邊,努力修行。1169年王處一辭別祖師赴鐵查山隱居修道。1169年四月祖師率領馬、丘、譚、郝回寧海,創三教金蓮會,孫不二(馬鈺之妻)來拜祖師出家修行。六月,郝大通也去鐵查山修行,此期間祖師於眾多追隨者中挑選了劉處玄為弟子,至十月回陝西,祖師以58歲之齡於途中開封仙逝。 三、奇妙故事              重陽祖師知道自己壽命只有58歲,所以必須在有限期間內使七位弟子均鍊得仙果,於是對他們均施予嚴格而密集的訓練,尤其是對首位門徒馬鈺。馬鈺宿具慧根,在祖師嚴厲施教下,咬著牙根,接受呵斥捶楚,皆甘心領受,犯錯了即痛悔前非,刻苦精進,加以他放棄龐大家產,其智慧能力毅力均頗為罕見,是祖師弟子中修行成就最大的一位,後來重陽祖師遂把全真教掌教大任傳給他,確立了全真教的傳承,使傳教事業逐漸穩固興盛,追隨者愈來愈多,在動亂的社會中,引導人心,影響至巨。          馬鈺與重陽祖師的故事非常有趣而奇妙。當祖師從陝西抵達寧海時,馬鈺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白色的鶴從他家裏的南園破土飛出,一冲而上,第二天一早就遇到祖師,因聽聞祖師道行高深,對祖師異常崇拜,於是邀請祖師到其家中,並供應空間請祖師築一個修行居所,祖師乃在馬家南園馬鈺夢見白鶴破土飛出的地方築庵,取名叫「全真庵」。築庵後祖師想帶馬鈺到陝西傳教,但馬鈺還放不下妻子,三個兒子及龐大的家產。祖師於是示現神通,有一天告訴馬鈺說:「我要靜修一百天,請你把我的房門反鎖起來。」當時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庵裡面沒有任何可以取暖的東西,只有一條薄薄的布單和一片枕席,就在這一百天內,祖師時時示現馬鈺夢中(出神入夢),警示有天堂及地獄輪迴之苦,令馬鈺大感驚奇佩服,終於投拜祖師為師,並接受「丹陽子」的賜號,其妻孫不二(富春)接受「清淨散人」的賜號。重陽祖師去世後,馬鈺奉祖師生前之命繼承大業,統掌教務,直到去世時,前後十三年(1170-83)。他先到陝西傳教,自己刻苦堅忍簡單樸素,不住在宮觀而到處雲遊,並托缽乞食,他夏不畏熱,冬不取暖,人人驚歎,追隨他的人很多,但因金朝恐懼傳教影響其政權穩定,馬鈺被要求回到原籍山東寧海,他不得已回山東,他回家的路上,萬頭鑽動,滿滿是來向他送行的老百姓。馬鈺道行高超,有一故事說他回到寧海後三教金蓮會的信眾告訴他附近井水苦澀不能喝,他便啟動咒語,不久井水便變得清涼可口甘甜無比,人們稱為「靈液」。1182年,馬鈺居處的一棵老松樹葉子突然變白,馬鈺嘆道:「我的日子不多了。」翌年,馬鈺就仙逝了,留給後人無限的尊敬與懷念,隨之教團由祖師第二大弟子譚處端在河南洛陽繼續掌教。譚處端雖只掌教一年(1184-85),但留下許多修道有得的文章。1185年續由劉處玄掌教,到1203年止,為時較久,到1204年由丘處機掌教,前後達十三年(1204-27),我們將留待下期介紹。 ★有關王重陽祖師與馬鈺丹陽子的著作載於《正統道藏》中僅列出以供有緣者參考:重陽祖師《正統道藏》第05冊   <全蓮正宗記>卷之一頁0128-0132敘述五祖即東華帝君、正陽鍾離真人、純陽呂真人、海蟾劉真人及五祖重陽真人五祖,編於卷之二頁0133。第08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頁118-125第09冊   <注重刊道藏輯要>五篇靈文,頁0549第33冊   <甘水仙源錄>重陽暨諸弟子生平行誼,頁118                 <七真讚>(北七真讚文),頁145第43冊   <重陽全真集>共13卷,巨作                  1-10卷,頁0411-0503                  11-13卷,頁0503-0534                 <重陽教化集>共3卷,頁0534-0567                 <重陽分棃十化集>共2卷,頁0567-0580                 <金關玉鎖訣>,頁0580-0592                        <授丹陽二十四訣>,頁0594-0597        馬鈺(丹陽子)第05冊   <全蓮正宗記>卷之三,頁0140敘述丹陽馬真人第08冊   頁0795第33冊   頁125-131第43冊   <漸悟集>共2卷,頁0049-0088                 <洞玄全玉集>,頁0209-0306(共10卷馬鈺述,讚重陽祖師之語甚多)                 <丹陽神光燦>,頁0308-0326共1卷

  • 隱士與皇帝

          東漢光武帝劉秀與隱士嚴光(即嚴陵,會稽餘姚人)兩人在青年時代是布衣之交,一同在太學求學,感情非常要好,彼此相知甚深。當劉秀平定天下,即位為漢光武帝後,想到這麼一位學德兼優的舊交好友隱居林間,就想邀他來朝作官,給予厚祿。皇帝聽說嚴光在富春渚行釣捕魚,就親自前往見他。見面時,皇帝說:「我和你是好朋友,如今我已貴為天子,而你却還在釣魚過日,如此卑微,我為你感到羞恥,你如果出來作官,位高權重,有成千上萬的人供你使喚,多麼光彩,而且聲名響亮,還有華美的衣裳可穿,山珍海味可食,享盡榮華富貴,比你在此荒野之地打魚沒沒無聞,地位尊卑,榮辱的對比差太多了。」       嚴光聽了,笑著答說:「原先我與你是相知甚深的布衣之交,那時候你志在修養自己,甘於簡樸平淡的生活,我感覺你頗為可取,哪知如今你有了天下,心志却變了。其實你統一所謂的天下(中國),只占其中一個小小部份,大多都不是屬於你的。中國有一半領域是高山、江河,你管不到。中國四邊住的是蠻夷戎狄,占了三分之一,你也管不到。所謂天下也只不過占中國的十分之一、二而已,非常小。再說,你也是靠打仗爭伐得來的,有什麼尊貴可言?你就在這有限的領土中享受一些喜怒生殺之權,弄來一些木石蓋蓋宮室,徵集一些珍奇寶物來賞玩,尋找一些山珍海味來滿足口腹之欲,使喚一些美女唱歌跳舞供你欣賞娛樂而已。人的生命短促,在這些欲望還未充分滿足之前,你便死了,被埋在土裏,任憑蟲蟻啃食,什麼都歸於烏有,你的尊貴在哪兒呢?還不是和一般匹夫匹婦沒有兩樣?你以為賞賜給我官位就能使我尊貴嗎?尊貴難道只是食、衣、住、行比較優裕或有個身外物的官爵厚祿嗎?物質上的事物是虛幻而不重要,沒什麼價值的。在我看來,執著於這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的價值不是靠別人給予的,你所引誘我的事物不足以使我變得更有價值。其實,你和王莽(註:篡漢自立)得天下是沒什麼差別的,而戰爭殺伐更為可恥,你不知道自己可恥,却反而以我為可恥,這怎麼說得通呢?」             嚴光義正嚴詞嚴的一段話,句句撼動光武帝的心,說得他啞口無言,皇帝感到羞恥了,於是不敢勉強嚴光到朝廷作官。嚴光於八十歲去世,光武帝很難過,下詔豐賜百萬錢,嚴光的高風亮節後來遂傳為千古佳話。(附註:上述兩人對話取自<正統道藏>36冊,卷中第九,原文甚長,筆者畧加刪減簡化)感言:      許多人往往以地位、財富等有形的事物作為榮譽的象徵,並以感官的享受為樂,如<道德經>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嚴光則全盤加以否定。在他看來,有形的事物遠不及人無形的靈性重要,因此他無意於仕宦而選擇心靈的自由,享受自然山林之樂,悠遊於泉林水石之間,雲淡風輕,鳥語花香,也保住自己的真性與節操。這使筆者想起<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這一段話。嚴光不願把自己「推銷」出去,反而欲保留沒沒無聞的生活方式。<道德經>七十章云:「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想來嚴光必具有常人所無的內寶及老子所說「聖人披褐懷玉」,可說是孔子所講的「聖之清者」。他也印證了<道德經>七十二章所說聖人「自愛不自貴」的道理。筆者以為嚴光是在用他的行為講述<道德經>。

  • 一代高士丘處機

      北七真馬鈺去世(1183)後,譚處端與劉處玄二為高士前後掌教,共歷四任,到丘處機掌教時(1204)已第五任,教務大興,入於全真盛世,影響更加深遠,其影響乃至及於近代。         丘處機,號長春子,山西棲霞人,1148年出生,1229年逝世。他比馬鈺、譚處端二人年輕二十餘歲,比劉處玄年輕一歲。論年紀,馬、譚是長一輩,劉、丘則是晚一輩,剛好使全真道兩代前後銜接,形成穩固的傳承關係,有助於後來全真道的發展。         丘處機拜王重陽為師時年紀尚小,道行自然不高。當馬鈺得到王重陽祖師高深教法時,祖師只要丘處機做「塵勞」雜務,那時他就很精勤用功,一面工作,一面抽暇學習調息的功夫。重陽祖師去世後,他與師兄們守墓完畢,便決心隱居訓練自己。他西行到陝西磻溪穴居苦修六年,隨後又到龍門山鑿穴苦行七年,前後共十三年。這段期間,他衲衣敝屣,往往晝夜不寢,披著蓑衣如一村夫,白日托缽到村落乞食,每天僅吃一餐,過著非常刻苦的日子,如此的自我磨鍊,終於造就了他罕人能及的德業道果,聲名大開。1188年金朝賢君世宗詔請他到燕京主持醮事,世宗並且向他請教修身長生之道,他教導世宗要惜精全神,恭己無為,他頗受尊禮,並受賜「高功法師」的尊號。然丘處機最足稱道的是他對天下眾生的巨大貢獻。在他掌教後,宋、金、蒙古三方相爭,社會動盪、人心不安,全真道在丘處機領導下,提供廣大群眾心靈的寄託,撫慰困苦的人心,賜給北方社會一副安定劑,他的慈悲與聲望博得了大批民眾的擁戴和追隨。當時三方在較勁中皆向丘處機表達善意以爭取支持,他眼光很遠,在三方中選擇了成吉思汗,由於蒙古兵威最盛,對天下百姓禍福影響將會很深,他為了人民,選擇威猛的蒙古統治階層來調教,使他們放棄迷信武力的習性,息兵戈,善待百姓,轉殘暴為仁慈。所以當蒙古遣使到棲霞迎請他時,他答應了。七十歲高齡的他,身體衰弱,卻不畏艱辛,萬里跋涉到大雪山之南(今阿富汗境內)面見成吉思汗,教大汗偃武習文、選賢任能、敬天愛民,鼓勵生產,減輕人民賦稅,使能恢復安定生活。成吉思汗對丘處機的建言頗為讚賞,他轉變了蒙古統治階層的政治作風。第二年春,丘處機回到燕京,成吉思汗不斷支持他,除了免除全真教賦稅徭役之外,並令天下廣建宮觀,於是追隨他的人愈來愈多,形成了名實具符的「龍門派」。此派就成為全真教的主流,最具有影響力。              丘處機是一位注重積功累行的修真高士,主張修道要真功實行的訓練,不但澄心靜慮,也要多行善事,與重陽祖師及諸真觀念皆是一脈相承。他留下的文章非常多,往往充滿空靈之美,引發人們許多感動。由於奉道甚誠,慈悲眾生,他在世時即普受景仰,逝世後更受人們懷念,而全真道龍門派諸君子道士繼續傳承他的風範,不斷影響北方的人們。         清朝從康熙以後,龍門派又發展出令人敬佩的「碧洞宗」,在道教長期衰微的歲月中作為暗處的明燈。在大陸如道教祖庭青成山、青羊宮及乾元山金光洞等聖地均仍有龍門碧洞高士安禪修行。作為龍門派始祖,長春子丘處機真人可說為中國道教史添上精彩光輝的一頁。 茲將丘長春真人載於 <正統道藏> 中之著作及相關資料列出以供讀者參考:第4冊 <青天歌>,述度人經三十二天應化之道,頁243-247第5冊 <金蓮正宗記>,卷之四<丘長春真人>,頁0150-0154第7冊 <大丹直指>上下卷,(修真秘訣),頁0047-0066第8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頁0805-0811第33冊 <甘水仙源錄>,頁136-139,七真讚,頁145-146第43冊 <長春子磻溪集>共六卷,頁0597-0655第57冊 <長春真人西遊記>二卷,頁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