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標題

    經寶拾綴

首頁 認識道教 經寶拾綴
  •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發源於東漢與東晉之間,到了唐代引起普遍注意,人們開始注重它。到宋代此經成為靈寶首經,並凌駕諸經成為一切道經之首。〈正統道藏〉即以此經為天字第一號經典,冠於群經。〈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發源於東漢與東晉之間,到了唐代引起普遍注意,人們開始注重它。到宋代此經成為靈寶首經,並凌駕諸經成為一切道經之首。〈正統道藏〉即以此經為天字第一號經典,冠於群經。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卷之一道言: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无量上品。元始天尊當說是經。周迴十過。以召十方。始當詣座。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鞅數眾。乘空而來。飛雲丹霄。綠輿瓊輪。羽蓋垂蔭。流精玉光。五色鬱勃。洞煥太空。七日七夜。諸天日月星宿。璇璣玉衡。一時停輪。神風靜默。山海藏雲。天無浮翳。四氣朗清。一國地土。山川林木。緬平一等。無復高下。土皆做碧玉。無有異色。眾真侍座。元始天尊懸座空浮五色獅子之上。說經一徧。諸天大聖同時稱善。是時一國男女。聾病耳皆開聰。說經二徧。盲者目明。說經三徧。喑者能言。說經四徧。跛痾積逮。皆能起行。說經五徧。久病痼疾。一時復形。說經六徧。髮白反黑。齒落更生。說經七徧。老者反壯。少者皆強。說經八徧。婦人懷妊。鳥獸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說經九徧。地藏發泄。金玉露形。說經十徧。枯骨更生。皆起成人。是時。一國是男是女。莫不傾心。皆受護度。咸得長生。道言:是時。 元始天尊說經一徧。東方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二徧。南方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三徧。西方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四徧。北方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五徧。東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六徧。東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七徧。西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八徧。西北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九徧。上方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說經十徧。下方無極無量品至真大神。無鞅之眾浮空而至。十徧周竟。十方無極天真大神一時同至。一國男女。傾心歸仰。來者有如細雨密霧。無鞅之眾。迮國一半。土皆偏陷。非可禁止。於是元始懸一寶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十方無極至真大神。無鞅數眾。俱入寶珠之中。天人仰看。惟見勃勃從珠口中入。既入珠口。不知所在。國人廓散。地還平正。無復欹陷。元始即於寶珠之內。說經都竟。眾真監度。以授於我。當此之時。喜慶難言。法事粗悉。諸天復位。倏欻之間。寂無遺響。是時天人。遇值經法。普得濟度。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咸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女自。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經始出教。一國以道。預有志心。宗奉禮敬。皆得度世。道言:元始天尊說經中所言。並是諸天上帝內名隱韻之音。亦是魔王內諱。百靈之隱名也。非世上之常辭。上聖已成真人。通玄究微。能悉其章。誦之十過。諸天遙唱。萬帝設禮。河海靜默。山嶽藏雲。日月停景。璇璣不行。群魔束形。鬼精滅爽。迴屍起死。白骨成人。至學之士。誦之十過。則五帝侍衛。三界稽首。魔精喪眼。鬼祅滅爽。濟度垂死。絕而得生。所以爾者學士。穢氣未消。體未洞真。召制十方。威未制天。政德可伏禦地祇。束縛魔靈。但卻死而已不能更生。輕誦此章。身則被殃。供養尊禮。門戶興隆。世世昌熾。與善因緣。萬灾不干。神明護門。斯經尊妙。獨步玉京。度人无量。為萬道之宗。巍巍大梵。德難可勝。道言:凡誦是經十過。諸天齊到。億曾萬祖。幽魂苦爽。皆即受度。上昇朱宮。格皆九年。受化更生。得為貴人。而好學至經。功滿德就。皆得神仙。飛昇金闕。遊宴玉京也。上學之士。修誦是經。皆即受度。飛昇南宮。世人受誦。則延壽長年。後皆得作尸解之道。魂神暫滅。不經地獄。即得返形。遊行太空。此經微妙。普度無窮。一切天人。莫不受慶。無量之福。生死蒙惠。上天所寶。不傳下世。至士齎金寶。效心盟天而傳。輕泄漏慢。殃及九祖。長役鬼官。侍經五帝。玉童玉女。各二十四人。營衛神文。保護受經者身。道言:正月長齋。誦詠是經。為上世亡魂。斷地逮役。度上南宮。七月長齋。誦詠是經。身得神仙。諸天書名。黃籙白簡。削死上生。十月長齋。誦詠是經。為國王帝主。君臣父子。安鎮國祚。保天長存。世世不絕。常為人君。安鎮其方。民稱太平。八節之日。誦詠是經。得為九宮真人。本命之日。誦詠是經。魂神澄正。萬炁長存。不經苦惱。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名書上天。功滿德就。飛昇上清。道言:行道之日。皆當香湯沐浴。齋戒入室。東向叩齒三十二通。上聞三十二天。心拜三十二過。閉目靜思:身坐青黃白三色雲炁氣之中。內外蓊冥。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獅子白鶴。羅列左右。日月照明。洞煥室內。項生圓象。光映十方。如此分明。密咒曰:無上玄元。太上道君。召出臣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侍香玉童。傳言玉女。五帝直符。直日香官。各三十二人。關啟起所言。今日吉慶。長齋清堂。修行至經。無量度人。願所啟上徹。俓御無上三十二天元始上帝至尊几前。畢引炁三十二過。東向誦經。

  •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

           爾時。 元始天尊。在玄景之上。清微天中。九色玉堂。昇七寶座。放大光明。普集萬靈。與天教化。十方天尊。道君老君。帝君元君。丈人聖人。萬萬仙眾。俱來詣座。聽宣妙法。於是梵王稱善。帝釋欣歌。仙樂自響。隨光而至。是時◦  太上老君。身離玉座。步躡蓮花。真人侍於左右。玉女扶於曳裾。至天尊前。奏曰。臣等蒙師開化。受福天堂。施功無極。恩不可量。臣觀三界之中。苦海之內。無量眾生。橫遭厄難。罪網牽纏。異類羣情。難逃生化。臣不可住於太清。欲仗威光。分身三界。救度羣情。惟望 至尊。觀心慈愍。        於是◦ 元始天尊。微起法身。告 老君曰。善哉善哉。汝離玉座。驚怖萬天。救苦救生。不須汝言。可還座中。吾為宣說。        天尊曰。萬物吾生。萬靈吾化。遭苦遭厄。當須救之。不須汝威力化身救度。此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        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羣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今告汝知。       老君重奏曰。此之威神。有無量變化。如何得至我師御前。       天尊告 老君曰。汝可舉聲。唱太乙之名。使仙官齊詠。自然應化現身。       於是◦ 老君眾仙等。尊其教旨。齊聲稱詠 太乙救苦天尊之名。忽見帝君班中。有童子一人。步步躡於蓮花。稽首至 天尊前奏曰。臣乃太乙。為我師開化說法。臣集相聚形。聽宣妙音。天中快樂一時。地下動經萬劫。三界之中。羣生受苦。高聲呼喚。苦哉苦哉。旋繞 天尊禮拜俯伏。乞下天關。於是眾仙見童子奏對。泣淚滴衣。哽噎嘆言。天上快樂。地下受災。輪迴報對。何時清閑。       天尊告太乙曰:汝行願慈悲。眾生受苦。依汝行願。分身救之。童子喜笑。再拜而退。       眾仙觀見童子化一天尊。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天尊化一帝君。足躡蓮花。手執如意。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帝君化一真人。足躡蓮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真人化一女子。身著火錦襯衣。披髮跣足。躡於蓮花。手執金劒。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繞於身形。乘空而去。       老君奏 天尊曰。此聖威德。變化救生。從何而有。甚劫修行。惟願應機。為眾宣說。       天尊曰。此聖在天呼為太乙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汝是吾之氣。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陽之精。甚靈甚靈。汝可祕之。不可盡述。       是時◦ 老君聞 天尊言。閉目定神。彈指叩頭。咒曰。       元元之祖氣 。妙化九陽精。威德布十方 。恍恍現其真 。       三九揚風出 。徘徊離始青。恭敬生瓊液 。奉之免渴饑 。       萬靈當信禮 。八苦不能隨。積行持科戒 。提攜證玉京 。      爾時。 天尊重告 老君及諸仙曰。若有眾生。時遭疾疫。病痛纏綿。可以焚香念誦聖號。看轉此經。疾患退散。克獲安寧。若有眾生求官覓職。姦佞妄生。但當念誦聖號。看轉此經。自然嫉妒不生。高遷祿秩。若有眾生泛涉江海。波浪所驚。魚龍欲傷。可以存思念誦聖號。便得達岸。無有害傷。若有眾生。值雷霹靂。風雨驚怖。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神氣爽清。魂魄不動。若有眾生。父母師資六親不和。兄弟乖踈。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看轉此經。自感六親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有帝王國主。朝生叛臣。兵火作亂。風雨不調。萬民塗炭。怨地尤天。但當持齋念誦。看轉此經。風雨便得順時。叛臣敗露。國泰民安。若有眾生。為邪精鬼賊妄來所傷。但當存思念誦聖號。妖魅自止。鬼賊滅亡。若有眾生山林往來。被蟲蛇禽獸奔奪所傷。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禽蟲自退。不敢來害。若有女人。懷受胎孕。臨產艱難。但當存思念誦聖號。自感真氣佑護。無痛無傷。便生智慧之男。有相之女。六根具足。母子團圓。若有男子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性養命。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看轉此經。便得功行圓滿。白日昇天。若有眾生。頻遭枷鎖。牢獄之中。呻吟難訴。但當存思念誦聖號。便得解脫。出離囹圄。若有眾生為七祖九先。門人同學。夫妻男女。身歿之後。流滯寒庭。未得託生。但當存思念誦聖號。自然出離陰境。便得生天。若有眾生為冤家牽引。復連相纏。但當存思念誦聖號。冤家解釋。復連斷除。       於是。 天尊告 老君曰。此聖最尊最貴。最聖最靈。每月三九日。多降人間。常於淨室中竈焚香禮拜。柳枝淨水。時花藥苗。如法供養。自然壽滿一百二十。五福常臻。八難遠離。切忌竈下灰燼。石榴穢物。此為不潔。勿令觸之。       爾時。 天尊說經畢。竟大會之中。羣仙唱善。獅子能語。鳳凰能言。魚龍成人。枯朽還生。蠢動含情。福資皆徧。巍巍堂堂。皆得昇仙。       於是◦ 道君老君。無量眾真。同聲讚嘆。今聞妙音。大獲利益。奉辭而退。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  終        本經經文出處:<正統道藏>第十冊,頁513~515。         太乙救苦天尊行願慈悲,若人遭逢病苦、災厄或種種困難,虔心持誦妙經,無不靈驗。誦經前應洗淨雙手,儀態莊重,一字一句專注誦念,誦畢可以迴向自己,亦可迴向你想幫助的人。祝願大家平安健康,吉祥如意,闔家歡樂。        若欲念誦此經者,可向本協會索取本經書,本協會當按址寄上。    

  • 老子與《道德經》1-10章

    一、典故概說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最重要人物,一位是老子,另一位是孔子,如果抽離了這兩個人,中國文化恐怕就要空了。孔子至聖先師,萬世崇仰,但是孔子認為他自己還不如老子。他說老子的高明,像乘風雲上天的飛龍一樣,無人可及。孔子到周地去,問禮於老子,辭別老子回鄉後,告訴弟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曾擔任周室守藏史,年歲畧長於孔子,西元前572年出生,距今兩千五百多年,時當商朝武丁庚辰歲的二月十五日,生於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傳說他是在李樹下誕生,所以姓李。誕生時頭是白的,故稱老子。耳有三漏,故又稱老聃,名耳,字伯陽。道教先賢告訴我們,他不是等閒之輩,而是  元始天尊所化之神寶君的化身,神寶君與  元始天尊同一道體。道書記載, 元始天尊共有八十一次化身,老子是元始的第十八化,唐朝時高宗非常尊崇他,封之為「太上玄元皇帝」,隨後在唐宋之際,被尊稱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偉大,在於留給後人曠世罕見的智慧寶典《道德經》。 中國道教有五大經,即①黃帝的《陰符經》;②老子的《道德經》; ③尹喜的《文始經》;④莊子的《南華經》;及⑤金聖後闕帝君的《黃庭經》。 這五大經義理都很高深,而《道德經》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影響到《文始經》及《南華經》。東漢張道陵天師深悉其價值,故撰寫《老子想爾注》一書加以注釋發揮,奠定道教學理基礎。歷代道教徒莫不將《道德經》奉為必習之經典。可以說,若無《道德經》,就沒有道教。         《道德經》義理高深精微,是全世界人類的瑰寶,迄今已被譯成五十八國文字,譯本821種,廣受歐美大學及學術機構研究討論。中國自晉代王弼撰《老子注》以後,歷代注釋的書不知凡幾,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道德經》具有極大的啟發力,可以引發人們對宇宙、人生及知識本質的思考,因此人們各依所見加以解釋。         《道德經》是應函谷關令尹喜請求而寫的,文長五千餘言,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第一章到三十七章為上篇,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為下篇,書名取上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與下篇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中的「道」「德」二字合成。此經原稱《老子》,三國時代從南方的吳國與蜀國首先使用《道德經》之名。按古例,「經」高於「子」,可見其受後人重視之一斑,以後這個經名就一直沿用到今日。         「道」是普遍性的原理,「德」則是這原理個別性的應用。二詞本體上是相同的。「德」字從人旁,乃是「道」的開展與落實。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簡單說,就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即是道。從歷史上說,老子時代禮崩樂壞,入於亂世,百姓苦不堪言,受貧窮、苛稅、戰爭之苦。統治階層卻往往生活豪奢。《道德經》寫作的主要對象是當時的統治階層貴族王侯。老子透過《道德經》想讓他們檢視自己內心,開發善性。以他們的身份,若能自制修德,則足以為民表率,並使社會平治,民樂其生。因之,裡頭包含許多切實有用的道德教誨,如寡慾、知足、謙卑、禮讓、仁民愛物,慎言守信、莊重嚴謹、以德報怨…等等,可以說是一部實用又完整的道德百科全書。          此經雖有近代西方人所說的形上學、宇宙論、知識論等,但老子並不是一般堆砌學術體系的哲學家。他的目標在關懷社會,方法在教導王侯內斂、仁慈。發言的基礎,則是老子自己修練身心所得的智慧。所以想了解《道德經》,理論的研究可能不是正確的方法,讀者還須以追隨老子實際修持之方法去體會領悟。   二、經義管窺         去年筆者赴金光洞朝禮  太乙救苦天尊,剛抵洞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三清道祖和  天尊莊嚴的聖像,及聖像下四句錄自《道德經》的經文: 「道可道,非常道。」(後畧「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後畧「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後畧「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玄之又玄。」(後畧「眾妙之門。」)         斗大的兩排字,鏤刻在四尊聖像下,非常醒目。筆者心中不禁吶喊:「啊!  天尊希望來朝聖的人都讀《道德經》」。「依《道德經》教導去做,才是朝聖的目的」。          天尊以  太乙真人示現人間,就在此洞修成道果。我想,這四句經文不就是太乙真人自己修成道果的說明? 既然來此朝聖,怎能不追隨  祂的腳步?這四句話依序分別錄自《道德經》中第一章、八章、三十八章及第一章,皆是各要點。此四句文義互相呼應,緊密相關。故謹以之作為本刊「經寶拾綴」專欄的開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形容,就不是恆常不變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字描述,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名。 畧解:         一般人凡事多以言語作基礎去認知。任何事物總要說出一個名字。然而,「道」是不能用言語表達,是沒有名字的。如果形諸言辭,那便不是道的本身,只是外加的符號。道的本身和外加的符號是不一樣的,道的本身有「恆常性」,不因時空變化而變化,所以稱做「常道」。但任何名稱,符號用來形容道的,都會因時空變化而跟著變化。以「水」為例,中國人看到可以洗臉漱口的東西,給它一個名稱「水」(sui)。英國人則把它稱做「窩特」(water),但本體是同一個。同樣的,萬物的本源,中國人稱它做「道」,歐美人稱它做「上帝」,本體也是同一個。只因地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所使用的言語就跟著有了差別,如果雙方各自堅持自己的名稱,那本體便會被扭曲,而且可能引發爭論及糾紛。         老子用心良苦,恐怕人們執著自己的言語為真理,而造成紛爭,所以把「名相」區隔於「實相」之外。道的實相,不透過言語去捕捉,因為它是超越言語的。即使給它安個名字,也只是假名。道只能意會,它不是藉言語或文字論述可以明瞭的。         知識有三種,第一種是感官經驗知識,是藉眼、耳、鼻、舌、身五根作工具所獲得的,屬於「五識」範圍,人人可以立刻獲得。但這種知識非常膚淺。第二種是邏輯推理知識,藉意識思維的作用,透過言語文字表述所獲得的,屬於第六識範圍內,這也屬於淺層知識,受名相控制。第三種是心靈體悟的知識,西方哲學稱之為直觀知識(intuitive knowledge),它超越言語。古今聖者所宣講的即是這種知識,屬究竟的知識,唯一實在的真知,這是ㄧ般人所難以獲得的。無論任何宗教,用來引導信眾的是第三種知識,是由心性修練而證悟的,非言語所能表達。所以任何宗教都應在「心」上下工夫,而不應在言辭上比高低。此種直觀知識不單單屬於任何一個宗教,而屬於所有的宗教,全世界所有希聖希賢的人遲早都能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譯文: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善於利益萬物而不與相爭,處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與"道"是很接近的。 畧解:        水是一切生命生存之所必需,若水枯了,草木五穀不生,人類也要滅絕。水的特質是利益眾生。此句的意思是道德崇高的人(上善)像水一樣,滋潤一切生命,養育一切生命,關懷之,照顧之,令其存活、成長、豐富、平安。不僅如此,還要不與之相爭,也就是不與之有所對抗,而隨順之。水的另一個特質是柔軟,不頑強。水流動時,若遇阻攔,定另尋他路,不與阻攔物相對抗。所以人格崇高的人像水一樣凡事禮讓,以謙遜的態度待人接物,不造成他人的困擾,而帶給他人方便,使人歡喜。如此一來,自己也沒有困擾。「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則拿水往低處流做譬喻,教人們心無所爭,還要肯犧牲。當其它事物都往高處爬時,水卻流向低下卑污無人願去之處,如污穢的地下水道,如荒山的坑谷等。無人願去的地方,它去!人如果具備水這樣的特質,就與道很接近了。          老子的意思是,不爭還不夠,還要甘願付出,更要甘願自己吃虧。好的給別人,不好的留給自己。擔子輕的給別人,重的給自己挑。人家逃避不做的,自己揀起來做,不怨不尤,歡喜甘願。這就是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道理。他透過這段話表達對我們的期待,我們若能有「吃虧愈多賺愈多」的心態,以老子的智慧作指引,終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真的不同,而對什麼是真理,也會有更清楚的認識。(待續) 《道德經》經文第一章  (觀玅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玅之門。 第二章  (觀徼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聞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安民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四章  (不盈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 (守中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六章 (谷神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無私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若水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九章 (持盈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玄德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 老子與《道德經》11-20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譯文: 道德高尚的人,凡事依道而行,不自以為有德,所以有德;道德低下的,做了一些善事,便執著自己有德,所以無德。解:「上德不德」,意思是說,上德之人,不論作何善事,心中都沒有“我有功德”;或“我是行善的人”的念頭,也就是無求功之心,無求德之心。做善事只是因為「應該做」,「這樣做,有意義」,「這樣做使人生有價值」,而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讚美或賺取甚麼獎賞及報酬。比如說,見貧窮飢寒之人,去幫他,完全出於同理心,只是依自己的良知良能,自自然然地去做,這樣做,老子認為才是真正有德。         反之,下德之人,「不失德」,心中老是不放棄自己有德的念頭,執著功德,做好事是希望人家對我讚美,有所回饋。因他的動機在於利己,將利人當作手段,所以說沒有德可言了。上述二句,上德不德,是順自然而行。下德不失德,是違反自然之理。前者「無為」,後者「有為」,學道就是學習無為之法,上德值得欽佩效法即在於此。         儘管如此,筆者以為如果有人以執著功德的心去行善,我們對他們的行善仍不可以加以阻止,反之,應該加以讚許。這個社會肯行善的人愈多愈好,何況人都需要一步步學習上進,若行善的習慣養成,加上有幸得聞老子上述的教導,終有一天必能自我超越,而純以利他之心去成就真正的功德。 「玄之又玄 眾玅之門」        此句承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後整段之敘述。文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茲將全文試譯如下。譯文:無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萬物的源頭。因此常處於「無」一一無欲念的狀態,便觀照到萬事萬物奇妙的本體,常處於「有」一一有欲念的狀態,便觀察到萬物特定的表相。「無」一一無欲念和「有」一一有欲念都出於同一來源,但無和有卻是兩個名詞。有無同出不二,可稱作高深的道理境界,對這種很高深的道理境界不斷加以探究,乃是入於一切妙用的門徑。 解:第二句可斷為的「常無欲,以觀其妙」亦可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其義相近。無欲即無所求、無執著、心清淨,意指超越六根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擺脫感官的束縛,從有形有相的物質世界升入無形無相精神自由的境域,屬於聖賢之境界,是一般凡夫所無法達到,無法理解的。這種的境界可稱為,道的「本體」(或道的「體性」),無邊無際,無可名狀。反過來說,如果有欲、有執著、那麼就處在六根六識有限的範圍內,受感官束縛,理解到的只是有形有相的物質世界,這是一般凡夫所把捉的經驗境界,這種境界是道的「表相」,有邊際,受限制,停留於名詞描述的層次。這「無」和「有」好像不同,但其實兩者本是相融而無法分割的,只是因觀察點不同而有不同名稱。有無同出不二的事實,可以藉空玻璃杯和牛奶來解說:        取一個容量500C.C.的玻璃杯,裏面空無一物(無),然後將牛奶倒進杯子裏,裝滿它(有)。空玻璃杯是「本體」,牛奶則是「表相」。但牛奶這個表相(有)其實佔有500C.C.的空間(無)。空杯之「體」和牛奶之「相」,本是同一個。差別是一個超越感官經驗,而另一個則受感官經驗限制。前者不能用言語描述,即道之體;後者可用言語描述,即道之相(用)。 道之體是不變的。道之相是可變的。       上述「無」以空杯比喻,「有」以牛奶比喻,其實不倒牛奶入空杯中,而倒入其它的東西,如果汁、菜湯、茶水…也可以。此表相由體性所生。而體性又藉相顯,兩者實無差別。如此說來,空杯子可以容物。心如果像空杯子一樣(靜),就有容納之作用(動),空杯子喻清靜的心,心清靜就能產生作用,所以無心乃是聖體,聖者因心清靜故有能量,下凡示現種種相,救苦救難,顯現大威神力。這自然不是我們凡夫所能了解的,但卻是凡夫的我們所應追求。         總之,有無不二,體用不二,動靜不二,皆非言語所能描述。儒、釋、道三教只好用「中」解釋,聖人已悟此理,但凡夫未悟。老子教導我們要藉攝心內觀的工夫,去超越感官經驗的束縛,如此就比較能以超脫的心境去解讀有無同出的道理,當我們把六根六識的染著一步一步淨化,這玄妙的有無不二之理,就會被我們一分一分體會證悟。 《道德經》經文第十一章 (無用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檢欲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厭恥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讚玄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復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顯德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彊為之容;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第十六章 (歸根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淳風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猶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俗薄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還淳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異俗章) 絕學無憂,唯之於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始享大牢,如登春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若晦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 老子與《道德經》 21-30章

    《道德經》二十二章(益謙章)  經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此句在二十四章(若思章)中有所重複。文曰:「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之所以不憚其煩加以重述,可見其重要之一斑。故本期僅摘錄二十二章此四句話試作略解。         譯文:不固執自己成見,才看得清楚萬物的真相。不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才能彰顯自己的德行。不誇耀自己的才華,才真正有功德可言。不認為自己具有別人所沒有的長處,這樣才能使人永遠敬服。         略解:本章此四句話都以「不自…………」開頭,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以為了不起,不要自以為高人一等,這才合乎道。從這裡可知老子非常著重放捨「自我意識」。這和佛教講的「破除我執」,孔子講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一樣的。聖賢為了提醒我們放棄我執,總是強調自己的無知。在<論語>中,孔子說:「余無知也」。在<柏拉圖對話錄中>蘇格拉底說:「我知者,乃我無所知」。佛教<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有一段話說:「佛告彌勒:汝之所知,猶如一涕,汝所不知,如大海水。」更是講得直接明白。人在浩瀚宇宙中非常渺小,知識能力非常微淺,人無天眼,見不過數丈,無天耳,聞不過百尺,實在沒有理由認為自己夠偉大。況且每一個人都站在特定的角度,才看得到外面的事物,這一特定的角度會決定人的視野,如果換個角度視野會不一樣。如同從自己家的窗子眺望外面的景物,即使再寬,也限縮在一個角度之內。如果能到別人家去,從別人窗子向外望,那番視野必是不一樣,兩者加起來必是更寬廣更清楚,如果更多視窗,那就更了不得了。所以說人如果以一己為中心去衡量一切,必有許多障蔽許多盲點,要超越障蔽消除盲點只有放捨自我中心意識。<論語>中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也告訴弟子宰予不可畫地自限,就是唯恐我們被「自見」「自是」所害。<易經>上說:「謙受益,滿招損」,就是要我們承認自己不足,凡事虛己下人,肯向別人學習,能如此必可使自己生命知識更豐富,品德更升進。人來世間走這一趟目的是來學習的。這個道理把握住,才能有進步,不致枉過此生,否則便會錯失成長的機會,兩手空空而去。        我們各方面都要敞開心胸,虛懷若谷,不可以做「拒絕學習的小子」!                這也可以引申到宗教方面,宗教極易流於自我中心意識,而犯了排斥其他宗教之蔽,不同宗教信徒間應有「三人行必有我師」之心態,以寬大的心胸去包容他教,乃至去聆聽他教,去向他教學習。所謂有容乃大,如果我們的心無限寬廣,無有邊際,如上帝一樣,如佛一樣,如聖尊一樣,則何物不被看得清清楚楚。          真理確是在放捨自我中才顯現的。 《道德經》經文第二十一章 (虛心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益謙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虛無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第二十四章 (若思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名象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彊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德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第二十七章 (巧用章)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犍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披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返樸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無為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煦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 右第二十八章八十五言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疆或剉﹔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右第二十九章六十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疆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疆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疆。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右第三十章七十九言夫美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憺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人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則以悲哀泣之﹐戰勝者,則以喪禮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