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標題

    老子與《道德經》1-10章

首頁 認識道教 經寶拾綴 老子與《道德經》1-10章

老子與《道德經》1-10章

一、典故概說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最重要人物,一位是老子,另一位是孔子,如果抽離了這兩個人,中國文化恐怕就要空了。孔子至聖先師,萬世崇仰,但是孔子認為他自己還不如老子。他說老子的高明,像乘風雲上天的飛龍一樣,無人可及。孔子到周地去,問禮於老子,辭別老子回鄉後,告訴弟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曾擔任周室守藏史,年歲畧長於孔子,西元前572年出生,距今兩千五百多年,時當商朝武丁庚辰歲的二月十五日,生於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傳說他是在李樹下誕生,所以姓李。誕生時頭是白的,故稱老子。耳有三漏,故又稱老聃,名耳,字伯陽。道教先賢告訴我們,他不是等閒之輩,而是  元始天尊所化之神寶君的化身,神寶君與  元始天尊同一道體。道書記載, 元始天尊共有八十一次化身,老子是元始的第十八化,唐朝時高宗非常尊崇他,封之為「太上玄元皇帝」,隨後在唐宋之際,被尊稱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偉大,在於留給後人曠世罕見的智慧寶典《道德經》。 中國道教有五大經,即①黃帝的《陰符經》;②老子的《道德經》; ③尹喜的《文始經》;④莊子的《南華經》;及⑤金聖後闕帝君的《黃庭經》。 這五大經義理都很高深,而《道德經》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影響到《文始經》及《南華經》。東漢張道陵天師深悉其價值,故撰寫《老子想爾注》一書加以注釋發揮,奠定道教學理基礎。歷代道教徒莫不將《道德經》奉為必習之經典。可以說,若無《道德經》,就沒有道教。
 
        《道德經》義理高深精微,是全世界人類的瑰寶,迄今已被譯成五十八國文字,譯本821種,廣受歐美大學及學術機構研究討論。中國自晉代王弼撰《老子注》以後,歷代注釋的書不知凡幾,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道德經》具有極大的啟發力,可以引發人們對宇宙、人生及知識本質的思考,因此人們各依所見加以解釋。
 
        《道德經》是應函谷關令尹喜請求而寫的,文長五千餘言,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第一章到三十七章為上篇,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為下篇,書名取上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與下篇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中的「道」「德」二字合成。此經原稱《老子》,三國時代從南方的吳國與蜀國首先使用《道德經》之名。按古例,「經」高於「子」,可見其受後人重視之一斑,以後這個經名就一直沿用到今日。
 
        「道」是普遍性的原理,「德」則是這原理個別性的應用。二詞本體上是相同的。「德」字從人旁,乃是「道」的開展與落實。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簡單說,就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即是道。從歷史上說,老子時代禮崩樂壞,入於亂世,百姓苦不堪言,受貧窮、苛稅、戰爭之苦。統治階層卻往往生活豪奢。《道德經》寫作的主要對象是當時的統治階層貴族王侯。老子透過《道德經》想讓他們檢視自己內心,開發善性。以他們的身份,若能自制修德,則足以為民表率,並使社會平治,民樂其生。因之,裡頭包含許多切實有用的道德教誨,如寡慾、知足、謙卑、禮讓、仁民愛物,慎言守信、莊重嚴謹、以德報怨…等等,可以說是一部實用又完整的道德百科全書。
 
         此經雖有近代西方人所說的形上學、宇宙論、知識論等,但老子並不是一般堆砌學術體系的哲學家。他的目標在關懷社會,方法在教導王侯內斂、仁慈。發言的基礎,則是老子自己修練身心所得的智慧。所以想了解《道德經》,理論的研究可能不是正確的方法,讀者還須以追隨老子實際修持之方法去體會領悟。
   
二、經義管窺
         去年筆者赴金光洞朝禮  太乙救苦天尊,剛抵洞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三清道祖和  天尊莊嚴的聖像,及聖像下四句錄自《道德經》的經文:
 
「道可道,非常道。」(後畧「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後畧「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後畧「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玄之又玄。」(後畧「眾妙之門。」)
 
        斗大的兩排字,鏤刻在四尊聖像下,非常醒目。筆者心中不禁吶喊:「啊!  天尊希望來朝聖的人都讀《道德經》」。「依《道德經》教導去做,才是朝聖的目的」。
 
         天尊以  太乙真人示現人間,就在此洞修成道果。我想,這四句經文不就是太乙真人自己修成道果的說明? 既然來此朝聖,怎能不追隨  祂的腳步?這四句話依序分別錄自《道德經》中第一章、八章、三十八章及第一章,皆是各要點。此四句文義互相呼應,緊密相關。故謹以之作為本刊「經寶拾綴」專欄的開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形容,就不是恆常不變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字描述,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名。
 
畧解:
         一般人凡事多以言語作基礎去認知。任何事物總要說出一個名字。然而,「道」是不能用言語表達,是沒有名字的。如果形諸言辭,那便不是道的本身,只是外加的符號。道的本身和外加的符號是不一樣的,道的本身有「恆常性」,不因時空變化而變化,所以稱做「常道」。但任何名稱,符號用來形容道的,都會因時空變化而跟著變化。以「水」為例,中國人看到可以洗臉漱口的東西,給它一個名稱「水」(sui)。英國人則把它稱做「窩特」(water),但本體是同一個。同樣的,萬物的本源,中國人稱它做「道」,歐美人稱它做「上帝」,本體也是同一個。只因地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所使用的言語就跟著有了差別,如果雙方各自堅持自己的名稱,那本體便會被扭曲,而且可能引發爭論及糾紛。
 
        老子用心良苦,恐怕人們執著自己的言語為真理,而造成紛爭,所以把「名相」區隔於「實相」之外。道的實相,不透過言語去捕捉,因為它是超越言語的。即使給它安個名字,也只是假名。道只能意會,它不是藉言語或文字論述可以明瞭的。
 
        知識有三種,第一種是感官經驗知識,是藉眼、耳、鼻、舌、身五根作工具所獲得的,屬於「五識」範圍,人人可以立刻獲得。但這種知識非常膚淺。第二種是邏輯推理知識,藉意識思維的作用,透過言語文字表述所獲得的,屬於第六識範圍內,這也屬於淺層知識,受名相控制。第三種是心靈體悟的知識,西方哲學稱之為直觀知識(intuitive knowledge),它超越言語。古今聖者所宣講的即是這種知識,屬究竟的知識,唯一實在的真知,這是ㄧ般人所難以獲得的。無論任何宗教,用來引導信眾的是第三種知識,是由心性修練而證悟的,非言語所能表達。所以任何宗教都應在「心」上下工夫,而不應在言辭上比高低。此種直觀知識不單單屬於任何一個宗教,而屬於所有的宗教,全世界所有希聖希賢的人遲早都能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譯文: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善於利益萬物而不與相爭,處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與"道"是很接近的。
 
畧解:
        水是一切生命生存之所必需,若水枯了,草木五穀不生,人類也要滅絕。水的特質是利益眾生。此句的意思是道德崇高的人(上善)像水一樣,滋潤一切生命,養育一切生命,關懷之,照顧之,令其存活、成長、豐富、平安。不僅如此,還要不與之相爭,也就是不與之有所對抗,而隨順之。水的另一個特質是柔軟,不頑強。水流動時,若遇阻攔,定另尋他路,不與阻攔物相對抗。所以人格崇高的人像水一樣凡事禮讓,以謙遜的態度待人接物,不造成他人的困擾,而帶給他人方便,使人歡喜。如此一來,自己也沒有困擾。「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則拿水往低處流做譬喻,教人們心無所爭,還要肯犧牲。當其它事物都往高處爬時,水卻流向低下卑污無人願去之處,如污穢的地下水道,如荒山的坑谷等。無人願去的地方,它去!人如果具備水這樣的特質,就與道很接近了。
 
         老子的意思是,不爭還不夠,還要甘願付出,更要甘願自己吃虧。好的給別人,不好的留給自己。擔子輕的給別人,重的給自己挑。人家逃避不做的,自己揀起來做,不怨不尤,歡喜甘願。這就是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道理。他透過這段話表達對我們的期待,我們若能有「吃虧愈多賺愈多」的心態,以老子的智慧作指引,終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真的不同,而對什麼是真理,也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待續)
 
《道德經》經文
第一章  (觀玅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玅之門。
 
第二章  (觀徼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聞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安民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不盈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守中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無私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若水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盈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玄德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