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您認為帳戶出現問題,可與我們聯繫



 
老子與《道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譯文: 道德高尚的人,凡事依道而行,不自以為有德,所以有德;道德低下的,做了一些善事,便執著自己
有德,所以無德。

解:「上德不德」,意思是說,上德之人,不論作何善事,心中都沒有“我有功德”;或“我是行善的人”的
念頭,也就是無求功之心,無求德之心。做善事只是因為「應該做」,「這樣做,有意義」,「這樣做使人
生有價值」,而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讚美或賺取甚麼獎賞及報酬。比如說,見貧窮飢寒之人,去幫他,完全
出於同理心,只是依自己的良知良能,自自然然地去做,這樣做,老子認為才是真正有德。
        反之,下德之人,「不失德」,心中老是不放棄自己有德的念頭,執著功德,做好事是希望人家對我讚
美,有所回饋。因他的動機在於利己,將利人當作手段,所以說沒有德可言了。上述二句,上德不德,是順
自然而行。下德不失德,是違反自然之理。前者「無為」,後者「有為」,學道就是學習無為之法,上德值
得欽佩效法即在於此。
        儘管如此,筆者以為如果有人以執著功德的心去行善,我們對他們的行善仍不可以加以阻止,反之,應
該加以讚許。這個社會肯行善的人愈多愈好,何況人都需要一步步學習上進,若行善的習慣養成,加上有幸
得聞老子上述的教導,終有一天必能自我超越,而純以利他之心去成就真正的功德。
 
「玄之又玄 眾玅之門」
 
       此句承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後整段之敘述。文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茲將全文試譯如下。

譯文:無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萬物的源頭。因此常處於「無」一一無欲念的狀態,便觀照到萬事萬物奇妙的
本體,常處於「有」一一有欲念的狀態,便觀察到萬物特定的表相。「無」一一無欲念和「有」一一有欲念
都出於同一來源,但無和有卻是兩個名詞。有無同出不二,可稱作高深的道理境界,對這種很高深的道理境
界不斷加以探究,乃是入於一切妙用的門徑。
 
解:第二句可斷為的「常無欲,以觀其妙」亦可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其義相近。無欲即無所求、
無執著、心清淨,意指超越六根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擺脫感官的束縛,從有形有相的物質世界
升入無形無相精神自由的境域,屬於聖賢之境界,是一般凡夫所無法達到,無法理解的。這種的境界可稱為
,道的「本體」(或道的「體性」),無邊無際,無可名狀。反過來說,如果有欲、有執著、那麼就處在六根
六識有限的範圍內,受感官束縛,理解到的只是有形有相的物質世界,這是一般凡夫所把捉的經驗境界,這
種境界是道的「表相」,有邊際,受限制,停留於名詞描述的層次。這「無」和「有」好像不同,但其實兩
者本是相融而無法分割的,只是因觀察點不同而有不同名稱。有無同出不二的事實,可以藉空玻璃杯和牛奶
來解說:

        取一個容量500C.C.的玻璃杯,裏面空無一物(無),然後將牛奶倒進杯子裏,裝滿它(有)。空玻璃杯是「
本體」,牛奶則是「表相」。但牛奶這個表相(有)其實佔有500C.C.的空間(無)。空杯之「體」和牛奶之「相
」,本是同一個。差別是一個超越感官經驗,而另一個則受感官經驗限制。前者不能用言語描述,即道之體
;後者可用言語描述,即道之相(用)。
 
道之體是不變的。道之相是可變的。

       上述「無」以空杯比喻,「有」以牛奶比喻,其實不倒牛奶入空杯中,而倒入其它的東西,如果汁、菜
湯、茶水…也可以。此表相由體性所生。而體性又藉相顯,兩者實無差別。如此說來,空杯子可以容物。心
如果像空杯子一樣(靜),就有容納之作用(動),空杯子喻清靜的心,心清靜就能產生作用,所以無心乃是聖體
,聖者因心清靜故有能量,下凡示現種種相,救苦救難,顯現大威神力。這自然不是我們凡夫所能了解的,
但卻是凡夫的我們所應追求。
        總之,有無不二,體用不二,動靜不二,皆非言語所能描述。儒、釋、道三教只好用「中」解釋,聖人
已悟此理,但凡夫未悟。老子教導我們要藉攝心內觀的工夫,去超越感官經驗的束縛,如此就比較能以超脫
的心境去解讀有無同出的道理,當我們把六根六識的染著一步一步淨化,這玄妙的有無不二之理,就會被我
們一分一分體會證悟。
 
《道德經》經文

第十一章 (無用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檢欲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厭恥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讚玄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復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顯德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故彊為之容;豫若冬涉川;
猶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第十六章 (歸根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淳風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猶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俗薄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還淳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異俗章)
 
絕學無憂,唯之於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始享大牢,如登春臺。
我獨怕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俗人察察,我
獨悶悶。
忽若晦飂兮,似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首頁
元太道堂
元太慈愛人文推廣協進會
道堂簡介
道堂沿革
組織架構
道廟導覽
認識道教
交通資訊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服務
活動
電子書刊
線上捐款
下載檔案
太乙靈籤
瘋神紀
2013 © All Rights 元太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