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壇神將牌位,

亦以香花燈燭供

養。(如右圖)

20

這樣的安排方式與

當代臺灣齋醮壇場

之「三清壇」頗為

相近:北面以三清

為尊,旁列玉皇、

紫微(四帝之二),或增列救苦天尊與普

化天尊,兩班則為天京、地府、水國、陽

間四界神明,其末為護壇元帥,都以懸像

方式,香花燈燭供養。與「三清壇」相對

的是「三界壇」,供養天地水三官大帝,

兩旁分列天師、北帝,分別作為「靈寶六

師」(玄師、天師、靈寶三師、監齋法

師)與「北極四聖」(天蓬、天猷、翊

聖、佑聖)的代表,兩班之末同樣有護壇

神將翊衛。相較於三清壇可能是宋明道場

形式的遺留,三界壇更多來自六幕中的三

官、玄師、天師、三師、監齋法師等五

幕。早在明代便有將六幕合併兩幕或總設

一幕的簡便做法。

21

其餘現存臺灣道壇設施也可追溯至宋代

新增的儀式空間,包括:壇外紙糊土地神

或元帥神為「土地」與「承差」兩位;排

列在三界壇後方或兩側的鑒醮神明則屬「

監臨正神」位;懸於靈寶功德齋壇兩側的

十王圖舊屬「冥官堂」;作為孤幽暫時棲

所的「寒林院」與「同歸所」古作「茭

郭」;

22

而作為北部正一道士供奉宗師牌

位,並於行儀之餘休息、整服之所的「道

士房」,其概念則來自宋代的「靜默堂」

23

而且自宋代開始,道教齋儀的起點與

終點已由玄師位移至靜默堂,臺灣北部正

一道士仍然沿襲如此做法。

雖然今日臺灣道教壇場主要沿襲宋明以

來新設的儀式空間,且因諸多考量採行簡

易、權便做法,唯留道場或堂幕、神位等

祭壇形式。但是由於道眾登壇行儀所依

據的科儀文本仍舊按照三層齋壇的空間規

劃,因此如何能夠在此祭壇形式的平面空

間演行古法昇壇行道科儀卻成問題。如果

根據臺灣北部正一道壇演行的入戶儀節,

便可發現同一平面的三清壇、三界壇以及

界於兩壇之間的「雲席」可以分別象徵內

壇、外壇與中壇。道士入戶仍然起始於南

方離門(三界壇),在中壇(雲席或科儀

桌)旋行之後,由天門(老君幕)昇上內

壇(三清壇)。

24

亦即,當代臺灣道教壇

場雖然是以「道場」形式呈現,但是為

了配合行道科儀的需要,道士可以通過各

式的象徵動作,表現其昇登三層齋壇的過

程,致使原本平面的醮筵又可同時具備三

層齋壇的形式。

20 2518ab
21 25:19b
22 231-235
23 21

1a-b110b

24 199483-85

...................

吾道我等

9

Yuantai  

NO.17